乳腺癌术后皮肤转移的克星——高频电微创治疗

2019年10月18日 786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乳腺癌是发生皮肤转移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乳腺癌手术切除和放化疗后约5-21个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西医结合乳腺科袁永熙

由于肿瘤疾病本身,加之手术及放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力明显下降,造成淋巴液中的残存的癌细胞苏醒、活跃,游走于皮下且沉积生长,通过皮肤丰富深浅淋巴管网广泛转移,常见到对侧乳房甚至到腹部、背部。

皮肤转移可分为四种类型:1)炎症型,乳腺皮肤及邻近皮肤呈红色斑片,稍变硬,类似丹毒和蜂窝织炎,肤温升高,边界清晰。(2)毛细血管扩张型,表现为成簇,紫红色丘疹,小疱疹,类似血管淋巴瘤,可伴发色素沉着。(3)结节型,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可见无症状性硬结节,可形成溃疡和过度色沉。(4)铠甲型,由于广泛性癌细胞浸润成为弥漫性硬皮病样结节。患者身上同时几种类型均可同时出现。见图123

1 结节型为主伴铠甲型

2 炎症型为主伴结节型

3 毛细血管扩张型为主(背部)

由于来势凶猛,且癌肿产生耐药性,医生往往束手无措,病人及家属感到恐惧与绝望,的确成为难题。

作者在电化疗基础上,近十年来开创高频电微创治疗数十例乳腺癌皮肤转移病人,取得较好效果。

治疗原理,高频电微创焦点在瞬时产生一平方厘米的凝固性坏死区域,根据皮肤转移范围与类型来决定焦点的数目和深度。

本治疗特点,创伤最小,大部分病人都能忍受,不受侵犯皮肤范围限制,避免皮肤切除及植皮不便,大部分病人采用局麻,仅两例采用静脉麻醉,80%病人一次性完成,手术安全,无并发症发生。

凝固性癌性坏死组织几周后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我们在外周血发现CD4CD8,γ、δt细胞,和CD4/ CD8比例增加,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abc,见图5ab,见图6ab

4a病例1,治疗前结节型伴铠甲型

4b 病例1治疗后当日

4c 病例1治疗后一个月创面愈合

5a 病例2,左乳癌术后右乳皮下转

5b 病例2治疗后

移毛细血管扩张型伴水泡形成

6a 病例3炎症型

6b 病例3治疗后3个月创面痊愈

同时我们还要采取综合治疗,尤其是中医的祛邪、凉血、排毒法,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缓解率,我深感此法安全、易行、经济、值得推荐,使更多病人解决痛苦。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