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治疗
2018年07月14日 735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急性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胰酶被激活继以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1],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按照胰腺受损的程度可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急性水肿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型)两种[2]。
一、病因是什么?
1.胆道疾病:胆石症及胆道感染等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
2.大量饮酒与暴饮暴食:乙醇中毒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在西方国家多见;进食荤食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常见诱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由单纯过度进食作为病因的急性胰腺炎已显著减少。
3.胰管阻塞:胰管结石、狭窄、肿瘤等均可引起胰管阻塞。
4.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可继发于急性流行性腮腺炎、甲型流感、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常随着感染痊愈而自行缓解。
5.其他原因:如药物副作用、代谢障碍、手术与创伤等。
二、有哪些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突然发生的中上腹疼痛,可为钝痛、刀割样疼痛、绞痛等,呈持续性伴有阵发性加剧,可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腹胀,且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多数患者有中度以上发热等等。
三、营养代谢特点如何?
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20种不同的消化酶,它们在营养物质的消化、转运、吸收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脂肪酶和淀粉酶合成后,正常状态下,绝大多数进入十二指肠,帮助肠道对营养素吸收,只有少量进入血液。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腺泡大量破坏,胰管阻塞,阻碍淀粉酶和脂肪酶进入十二指肠,从而返流入血,使其在血中浓度急剧升高。当胰腺发生炎症病变时,干扰了胰腺的分泌作用,发生消化障碍,影响肠道对相应营养素的吸收,具体可能表现为蛋白质分解代谢亢进,尿中尿素氮、肌酐等蛋白分解产物增多;脂肪动员与分解增加,血清酮体和游离脂肪酸增加;糖利用障碍,糖异生增加,多数患者呈现高血糖症等。
四、如何进行营养治疗?
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轻胰腺负担,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受损的胰腺组织修复。
1.轻症型:发作初期应严格禁食水,主要措施为禁食和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的途径以肠外为主,切忌过早进食,以减轻胰腺负担。通常在3~5天后病人腹痛明显减轻、肠鸣音恢复、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时,可从清流食开始,逐渐增加进食量并过渡到正常饮食。
2.重症型:应绝对禁食,所有营养素由肠外营养提供。由于此期机体处于高分解、高代谢、持续负氮平衡状态,能量的给予以满足机体需要为原则,可按25~30kcal(kg·d)供给,氮量按0.2~0.25g/(kg·d)给予。此型一般需禁食7~10天,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则需延长禁食时间[2]。
3.恢复期:当胰腺炎症逐渐被控制,胃肠道功能开始恢复时,可逐渐由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以避免由于长期禁食引起消化功能减退,维持和改善肠黏膜细胞结构功能的完整性,防止肠道菌群移位。禁食期间患者常出现钾、钠、钙等电解质紊乱,恢复进食后应予以补充;少量多餐,每日以5~6餐为宜,切忌暴饮暴食;食物选择上,刚开始恢复进食时应选择易消化的低脂、高碳水化合物流质饮食,如果汁、米汤、菜汁、绿豆汤等,此时禁食浓鸡汤、鱼汤、牛奶、豆浆等食物;恢复正常进食后,应选择低脂肪、富含优质蛋白的鱼虾类、嫩的畜禽肉类、脱脂奶等,以纠正疾病期间因蛋白质分解代谢亢进引起的负氮平衡;忌用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以免脂肪刺激胰腺分泌引起腹痛,全天脂肪摄入量为20~30g[2]。
关于急性胰腺炎的肠内营养治疗,一般在治疗7~10天病情稳定时开始试行[3]。建立肠内营养时应逐渐减少静脉的入量而逐渐增加肠内营养的入量,在肠蠕动恢复初期,应选择对胰腺分泌刺激性最小的氨基酸型或短肽型要素膳,随着消化功能的恢复逐渐调整为低脂、半消化型或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给予途径方面,开始阶段选用对胰腺分泌刺激最小的空肠造瘘,随着病情恢复逐渐过渡到胃造瘘或鼻胃管,最后过渡到经口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