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症诊治的研究进展02
2019年07月20日 871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CT对总体疾病的诊断率在61.7%~75%,但是对GBA的诊断率只有38%~43%。GBA在CT上典型的表现是囊壁增厚和壁内钙化。CT有助于鉴别胆囊底部的局灶型腺肌症和局灶性慢性胆囊炎,借助多层螺旋CT有助于发现阿氏窦,从而诊断GBA。此外,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GBA在CT上表现不同。弥漫型:胆囊壁增厚欠均匀,囊腔内面轮廓不整,壁内见多个阿氏窦,部分与囊腔相通。局限型:胆囊底部呈帽状增厚,多向外凸出,囊腔内面较光整。节段型:胆囊壁节段性增厚,胆囊缩窄变形,远端囊腔内可伴有小结石。增强CT主要表现为胆囊壁节段性增厚,壁内多发小憩室样突出,胆囊腔呈节段性狭窄。如GBA发生在胆囊颈部,则胆囊呈葫芦状或哑铃状变形;如在胆囊底部则部分胆囊壁增厚,壁内有小憩室样突出,底部中心常可见脐样凹陷。过去认为与MRI相比,CT检查并不能很好地鉴别GBA和胆囊癌。最近Yang等研究显示:在局限型或弥漫型GBA与胆囊癌鉴别诊断方面,增强CT显示的“棉球征”比MRI显示的“珍珠项链征”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5 MRCP检查:
由于近年来技术的发展以及它的高组织密度分辨率、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优势,MRI/MRCP在诊断胆囊疾病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MRcp显示的增厚的胆囊壁内出现多个小圆形高信号称为“珍珠项链征”,是GBA的特征性表现,它能够精确定位阿氏窦的位置。此外,MRI/MRCP能够很好地对胆囊壁厚度、胆囊壁是否光整、显示阿氏窦、胆囊壁是否出现钙化现象、肝胆交界是否清晰以及浆膜层是否存在强化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评价,上述影像学征象可作为鉴别诊断GBA与胆囊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4、GBA的治疗
关于GBA的治疗观点:1)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的GBA,不需要后续治疗。2)疑似但全面的影像学检查还不能确诊GBA时,为排除胆囊癌,建议行胆囊切除术。若因GBA导致胆囊壁增厚,则无需后续治疗;若因胆囊癌,则应尽快行专科治疗。当怀疑胆囊癌时,不建议行腹腔镜手术。3)有症状的GBA,无论合并胆囊结石,都是胆囊切除术的指征。然而,必须先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痛,GBA最好通过MRCP来确定诊断。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作为首选。病理结果确定为GBA后,无需后续治疗。4)对于无症状的局限型GBA,合并息肉>10mm有癌变倾向,作为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无症状的局限型GBA合并结石也不建议行手术治疗,因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并不是手术指征。5)无症状的节段型或弥漫型GBA,可以手术,由于老年节段型GBA患者的癌变率较高,以及弥漫型GBA有时难以与胆囊癌相鉴别,因此弥漫型GBA和节段型GBA可以考虑手术治疗;6)儿童GBA,儿童GBA发病率极低,所有报道的病例均为有症状的儿童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后,症状均完全消失。因此,对于这种罕见的有症状的GBA病例,提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5、结语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GBA的诊断率逐渐提高。但由于影像设备及技术等差异,漏诊、误诊的病例时有发生。随着对胆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胆囊除具有存储、浓缩、排出胆汁和调节胆道压力的作用,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免疫、酸碱及肠道菌群的调节能力。胆囊切除术后会出现十二指肠液的胃反流及胃液食管反流、消化不良性腹泻等各种不良并发症。因此,对于GBA是否手术治疗,应该结合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决定治疗方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避免不要的手术切除。
本文选自闰昌盛等,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