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聋的诊断与预防
2019年01月14日 817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药物性聋系因抗生素、水杨酸盐、利尿类、抗肿瘤类等药物应用过程中或应用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常见耳毒性药物有:氨基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等,多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等,抗肿瘤类药物如氮芥、卡铂、顺铂等,利尿类药物如速尿、利尿酸等,水杨酸盐类药物、含砷剂、抗疟剂等。此外,酒精中毒、烟草中毒、磷、苯、砷、铅、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损害听觉系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注意到一些缺铁性贫血婴幼儿或儿童在大剂量应用青霉素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而动物实验证实,青霉素这一通常情况下被认为无耳蜗毒性的常用抗生素,在铁缺乏条件下,可产生耳毒作用,导致药物性聋。因此,条件性耳毒药物值得临床高度重视。上海长征医院耳鼻喉科孙爱华
药物性聋发生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药物中毒致聋除取决于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途径等外部因素以外,与体内因素如家族、遗传、个体差异等亦有关。近年研究发现,母系遗传对氨基糖苷抗生素易感性与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A1555G/C1494T突变有关。线粒体DNA缺失突变、铁缺乏等体内因素的存在可增加机体对氨基甙类耳毒作用敏感性。药物性聋的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听毛细胞静纤毛倒伏、缺失,线粒体肿胀、变性,严重时听毛细胞与支持细胞完全破坏,螺旋器崩解,耳蜗-前庭神经以及螺旋神经节退行性变,可伴有前庭壶腹嵴、位觉斑损害。药物性聋症状以耳鸣、耳聋与眩晕为主,可能出现在用药过程中,亦可能发生于停药后数日、数周甚至数月。
国内迟放鲁等通过卡那霉素对缺铁性幼龄大鼠内耳损害的实验研究提出,铁缺乏能提高内耳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度,可能是儿童药物性聋高发的原因之一;许珉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庆大霉素致聋豚鼠外淋巴液铁含量升高。我们的研究发现药物性聋患者血清铁蛋白低于正常人,但血清铁含量高于正常人,提示药物性聋的发生发展与铁代谢障碍有关。根据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通过检测与评估铁代谢状况,作为诊断药物性聋的客观参考指标的新的概念。
药物性聋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也更为有效。尽量避免应用可能损害听力的药物,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老年人、慢性病(如肝肾疾病、铁缺乏症等)患者以及有药物过敏史者更应特别注意避免耳毒性药物。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力求用药小剂量、短疗程,同时加强用药期间的听力监测,一旦出现听力受损征兆,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