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不断年轻化,不注意身体还能撑到退休吗?
2022年02月20日 1467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有关“猝死”的话题经常引爆医疗媒体,几乎都是大家眼中的中青年成功和精英人士,本来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尤其是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心、脑、肺就容易出问题,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很多时候,猝死的人原本就存在心脏问题,只不过没有被诊断出来,但是有研究发现有些猝死者在后续尸检中,也没有发现心脏的基础疾病,这充分说明,现代医学所采用的的线性的、还原的、分析的、实验的方法,相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有另外一套宏观的、整体的、恒动的医学体系,来共同完善现代医学模式,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毋容置疑,这些不幸事件的发生大多与工作的积劳成疾有着必然的关系,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各个行业的内卷比以前严重了,人身体神经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在各种光环和积劳成疾的双重叠加刺激下,发生猝死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研究发现,猝死发病年龄提前,18~59岁占猝死病例组总数的53.13%。时代的快速发展,中青年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现在的年轻人经常吃快餐,容易导致三高;上班久坐不运动,上下班乘用私家车,走路锻炼机会减少;经常加班熬夜;玩电脑、看电视、玩手机时间过长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猝死的低龄化。
可惜的是,每次这样猝死事件的新闻基本都活不过1天,就犹如扔石入海,毫无波澜,连演员激起波浪的水滴都算不上。只希望,更多的人能注意自己的身体,敬畏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心血管系统意外是目前青壮年猝死的主要原因。别以为自己永远是“主角”,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猝死特点是死亡急骤, 出人意料, 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其症状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猝死的原因很多, 但心源性猝死比例最大占到了非事故突发性死亡的80%, 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中最常见原因, 猝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心脏疾患所引起, 故又称“心源性猝死”。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是一大困扰世界医学界的难题。目前主流的医学都认为很多猝死都找不到明确的诱因,甚至没有明确的预警,但真的如此吗?难道发生猝死前真的一点征兆都没有吗?真的就无法预防吗?回答是NO。除了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过食肥甘厚味、长期吸烟等,很少有人从个体的易感体质的角度去预防类似不幸事件的发生。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从疲劳到猝死仅六步,从轻度疲劳-身体发沉-精疲力竭-身体有恙-疾病缠身-突发猝死。不幸的事,西医对前三步的亚健康状态无计可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痛苦不堪的病人,被西医各个科室宣布无病,有病的患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是一种心理障碍,因为所有的客观检测指标都呈阴性。当然,其中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是需要心理干预的。中医却不以检测指标作为诊断标准,而是以证候-人体发出的疾病信息作为诊断标准,只要患者有痛苦,有不适,就有证可凭,就有法可治。量变阶段的不适,病人能够主观感觉得到,医生可以观察得到,仪器往往检测不到,一旦检测阳性,往往已经为时已晚,形成质变了。因为目前先进的医疗技术检测方法所获得的各项指标基本都在正常范围,无法诊断为某一种疾病,当然就没有针对性药物。但古老的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调理非常有优势,效果非常好,如果在前三步能够积极采用中医调理,就会很大可能预防发展到身体有恙和疾病缠身。
我们接下来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猝死的原因。中医古籍称猝死为“卒死”“卒中恶死”“卒尸厥死”“卒客忤死”“五绝”“暴脱”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骤停。新闻媒体在报道成功人士猝死事件时往往会用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等褒义词在形容,其实这些都是中医养生、健康的大敌,最暗耗精气,这样人的体质就是精虚体质,这种体质往往都是外强中干、强人硬汉的形象,走起路来也是昂首挺胸、身体绷得很直、风风火火、这里的紧绷可以比喻为橡皮筋拉的太直了,这个就相当于肝木,精虚体质就是过张了,张到一定程度断了,断了就会猝死。因此生活工作要驰张有度。
如果既往无心脏病史,但偶尔出现乏力、大汗淋漓、心前区不适、甚至胸背部疼痛等症状时,切勿麻痹大意,应尽早送医就诊。猝死虽然是突发性的,但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前大多有诱发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加强在生活、工作、饮食方面的调整, 尽可能将危害降到最低。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注意劳逸结合,切莫超负荷运动,让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还可以多参加一些文艺活动,适度的运动是发泄情绪的一种很好方式。再者,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熬夜等。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少食多餐,增加高纤维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