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现代治疗

2016年08月01日 488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什么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在人体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传导颜面、眼、鼻、口腔等部位的感觉,还有小部分三叉神经用来支配咀嚼肌的正常运动。当三叉神经被血管或其他组织压迫时就会产生三叉神经痛。这种疼痛非常剧烈,呈刀割样,电击样,针刺样疼痛。

如何判断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阵发性、短暂的刀割样、电击样疼痛。老年人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双侧者少见。疼痛发作前常无先兆, 闪电样发作, 骤然停止。90%的患者疼痛范围仅限于一侧面部,上唇、鼻翼、口角、门犬齿和颊黏膜等处疼痛最为常见。疼痛侧常常有触发疼痛点,如上下唇、鼻子周围、口腔内外、牙齿周围等,轻触即可诱发,患者常常诉咀嚼、说话、吞咽、微笑或受寒冷刺激就可引起疼痛。患者情绪紧张,身体应激反应常常会增加疼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牙痛和三叉神经痛有什么区别?

       陕北患者田某,被牙疼折磨了19年,在这些年里,相继拔掉了15颗牙,后经人介绍来到西安市红会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就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根本不是牙痛。为什么三叉神经痛容易被误认为牙痛,牙痛和三叉神经痛到底有什么区别?牙痛特点是牙齿周围持续性疼痛,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病,遇冷热刺激加重,疼痛部位深,无电击样疼痛,牙科检查一般都能发现存在牙齿疾病。而三叉神经痛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发病时呈阵发性的剧烈刀割样、电击样疼痛,一般患者都有疼痛触发点,疼痛过后患者无任何不适,口服卡马西平药物一般能缓解疼痛。

三叉神经痛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

       1.偏头痛:是血管舒张收缩功能紊乱导致的一侧头痛,发病前常有心情烦躁、视力模糊、恶心等症状,多为搏动性跳痛、胀痛,持续时间为数小时甚至数天,情绪紧张或者疲劳时加重,口服一般止痛药有效。

       2.舌咽神经痛:疼痛局限于扁桃体、舌根、咽及耳道深部,表现为阵发性疼痛,性质类似三叉神经痛。吞咽、讲话、呵欠、咳嗽常可诱发。在咽喉、舌根扁桃体窝等触发点用4%可卡因或1%丁卡因喷涂可阻止发作。

       3.副鼻窦炎:可由上颌窦、筛窦、额窦等炎症所致的面部疼痛,疼痛程度与体位变化有关,为持续性的胀痛、钝痛,无扳机点,疼痛不固定于单侧面部。副鼻窦引流手术能治愈,X线或薄层CT颅脑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4.不典型面部神经痛: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多见于青壮年,疼痛不沿神经分布,疼痛较弥散、深在、不易定位,无扳机点,持续时间较长,发作时伴有交感神经系统症状如流泪、面部潮红、鼻黏膜充血等,用血管收缩或非甾体类止痛药往往有效。

       5.三叉神经炎症:多由病毒感染、糖尿病等导致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疼痛为持续性,可为单侧或双侧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三叉神经感觉功能减退,或伴有三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是什么?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占到三叉神经痛的90%,是由于脑干周围的血管压迫到颅内的三叉神经,导致三叉神经表面的髓鞘破坏,就像电线的绝缘层破坏漏电一样,三叉神经因为“短路”导致传导感觉异常,引发面部疼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受肿瘤压迫,蛛网膜粘连,神经变性等继发因素造成三叉神经损伤,导致疼痛。

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叫半面痉挛,俗称面抽,即面部一侧不自主、阵发性抽搐。发病年龄一般在3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病发初期常表现为眼睑跳动,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抽动范围逐渐扩大 ,连动到嘴角,严重的会连带颈部肌肉。抽搐呈阵发性、不规则,程度不等,自己不能控制。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抽动时间过长可以导致面肌萎缩,一些患者常常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严重时抽动可呈痉挛状态,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面肌痉挛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型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原发型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颅内血管压迫面神经导致神经脱髓鞘引起面部抽动,而继发性面肌痉挛是由于颅内的肿瘤,炎症,粘连等因素使面神经损伤导致面肌抽动,因此无论是哪种面肌痉挛都应该到医院就诊检查。

面肌痉挛不是面瘫

       面肌痉挛和面瘫都是面神经性疾病,很多人会把面肌痉挛和面瘫误解成一个疾病。事实上面瘫和面肌痉挛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都是有很大区别的,面瘫多因受风、感冒、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面神经受病毒感染,引起面神经水肿,表现为抬眉困难,没有额纹,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浅,嘴歪向健侧,不能鼓气,症状呈持续性存在,是面神经支配的肌肉丧失收缩能力的表现。面肌痉挛则是一侧面部不能控制的、阵发性抽动,抽动时口角歪向患侧,发作间歇期颜面跟正常人无异,通常因疲劳、激动、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属于面神经支配的肌肉收缩功能亢进表现。

面肌痉挛与下列疾病的区别

       1.面瘫后面肌抽搐:患者先有面瘫病史,在面瘫恢复过程中出现面肌抽动,面部抽动程度较轻,范围较小,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和麻痹现象,面肌抽动是面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的表现。

       2.眼睑痉挛:多由眼部刺激所诱发,原因尚不明确,表现为双眼睑同时阵发性抽动,情绪紧张时加重,心情放松后减轻。痉挛的频率和时间不等,轻者眼轮匝肌阵发性、频繁的小抽搐,不影响睁眼;重症者抽搐明显,以致睁眼困难、影响视物,引起功能性失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在3~5年内稳定。

       3.抽动症:一般首发症状为简单运动抽动,以面部肌肉的抽动最多,呈间断性,少数患者的首发症状为简单的发声抽动。随病程进展,抽动的部位增多,逐渐累及到肩部、颈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表现形式也由简单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由单一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发展成两者兼有,发生频度也增加。

       4.症状性癫痫:患者常常存在面部抽动,往往同时有肢体抽动、意识丧失等癫痫发作症状,抽动时脑电图往往有异常放电。

面肌痉挛发病原因是什么?

       面肌痉挛是由于脑干周围的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动脉硬化,脑组织萎缩等因素的影响,变得迂曲,错误地移位到面神经出入脑干的部位,使面神经受到压迫。而面神经在出入脑干的地方有一个生理的薄弱区,在这个部位如果有移位血管的压迫,就会使此部位神经受损,神经表面的髓鞘组织遭到破坏,产生类似于电线绝缘层损坏后出现的“短路”现象,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异常,结果本来是大脑发出眨眼的一个命令,却因传导通路存在“短路”,反复传达异常信号,导致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同时收缩从而造成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

       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是两种临床表现完全不同的颅神经疾病,但是他们却都是错位血管惹的祸。血管走形异常,导致相邻神经受压,引起相应颅神经传导异常,压迫面神经从而引起面肌痉挛,压迫三叉神经引起三叉神经痛,偶然也可以见到血管同时对面神经、三叉神经压迫,表现同一个患者既有面肌痉挛又有三叉神经痛,除此之外血管还会压迫其他颅神经,比如压迫舌咽神经引起舌咽神经痛,压迫听神经引起耳鸣、顽固性眩晕等症状,这些由于颅内血管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疾病,统称颅神经卡压综合征,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在颅内相邻比较近,血管更容易波及这两根神经,因此面肌痉挛与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疾病类型。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常见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2.肉毒素局部注射

       3.三叉神经封闭、伽马刀治疗

       4.显微血管减压术

       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治愈率已经达到95%以上,对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预防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是因为颅内血管压迫神经造成,因此不能完全预防。但可根据其发病特点,通过多种方式减少发作频率。比如辛辣食物、烟酒、咖啡、浓茶、无鳞鱼等外界的刺激会加重面肌痉挛发作,拒绝这些刺激物对减少面肌痉挛的发作。平时要多运动,加强锻炼,还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闲适,保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冬季的寒冷刺激也是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尤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由于寒冷容易血压升高,加重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更容易诱发面肌痉挛发作,要特别注意冬季的防寒保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