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油性皮肤治疗盘点
2018年03月22日 872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油性皮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类型。油性皮肤者,皮脂腺的分泌功能旺盛,面部油腻,不易清洁,有影响美观的油光(图1);同时还易出现面部相应的皮肤疾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等。
图1油性皮肤外观
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因素可能在油性皮肤的发生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皮肤科医师DawnielleC.Endly等人回顾了皮脂腺的生理状况,并就当前研究发现的对于油性皮肤较为有效的治疗对策作了一综述,文章发表在近期的JClinAesthetDermatol杂志。
皮脂腺的解剖与生理
皮脂腺是皮肤附属器中的重要腺体,除掌跖外遍布全身,其中以头面部、胸背上部及外阴处最多,因此这些部位称为皮脂溢出区,也是寻常痤疮的好发区域。
皮脂腺导管开口于毛囊漏斗部或是皮肤表面,后者则称为游离皮脂腺。皮脂腺为全浆分泌腺,通过细胞的崩解而释放皮脂。
皮脂是由角鲨烯、蜡酯、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醇酯和游离甾醇组成的粘性流体。
皮脂的分泌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个大致变化的自然过程。皮脂腺的分泌功能在出生时较强,然后降低,并在儿童期一直保持低水平。
从青春期开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皮脂腺的分泌均逐渐增加,16~20岁时达到高峰,以后保持在该水平。女性停经后和男性约60岁后皮脂分泌逐渐减少。
另外,不同个体之间皮脂分泌速率也有差异,其具体机制仍有待完全阐明。正常情况平均每3小时皮脂分泌1mg/10cm2。当皮脂分泌低于每3小时0.5mg/10cm2时,可能会出现皮肤干燥。
反之,当皮脂分泌超过每3小时1.5mg/10cm2时,则为皮脂生成过量,可出现皮脂溢出或表现为油性皮肤。目前已发现如下几个因素是导致油性皮肤的危险因素(表1):
雄激素特别是5α-双氢睾酮(DHT)在皮脂腺的分化、增殖以及皮脂分泌中起主要作用。
由于男性睾酮水平较高,因此男性的皮脂分泌往往更加旺盛。而女性在排卵期皮脂产生增加,这可能继发于黄体酮水平增加。此外季节、气候、种族都可影响皮脂合成。
油性皮肤的治疗
局部治疗
1.维甲酸类
常用的外用维甲酸类包括维A酸、阿达帕林、他扎罗汀、异维A酸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维甲酸类外用药开始被应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尤其是寻常痤疮。
体外实验证明,维甲酸类在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分化以及抑制皮脂腺细胞增殖、分化和皮脂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皮肤干燥是局部应用维甲酸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有学者推测,皮肤干燥与局部维甲酸类药物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正常化、表皮细胞之间黏附降低以及皮脂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研究发现,他扎罗汀和维甲酸均可减少面部毛孔大小,然而由于研究并没有将毛孔大小与皮脂合成之间建立直接关系,因此不能断定局部应用维甲酸类药物可减少皮脂分泌。尽管如此,局部应用维甲酸类药物对于治疗油性皮肤仍是值得考虑的。
2.Olumacostatglasaretil(OG)
美国Dermira生物制药公司最近发布了一种新型外用皮脂抑制剂Olumacostatglasaretil(OG)的实验数据。
动物学实验证明,外用OG可使皮脂腺缩小;每日2次外用7.5%OG和每日1次外用4%OG共12周后,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痤疮皮损均显著减少,且患者耐受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然而,该实验仅支持外用OG在治疗痤疮方面有较好疗效,数据并没有直接反映其对皮脂输出或是改善油性皮肤外观方面的作用。OG可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后者是催化合成脂肪酸的第一个限速酶。
由于皮脂主要是由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共同构成的,因此从理论上说,OG可减少皮脂的输出。OG有望成为治疗油性皮肤的新型外用制剂。
3.药妆产品成分
烟酰胺:一项对100名受试者的双盲研究指出,局部外用2%烟酰胺2周和4周后,皮脂排泄率显著降低。
绿茶:体外实验发现,绿茶中的有效成分EGCG可抑制皮脂腺细胞增殖和脂质合成。两项较小的临床试验发现,外用含绿茶成分的乳液8周可显著降低面部皮脂分泌。
系统治疗
1.异维A酸
异维A酸又名13-顺式维A酸,是一种维甲酸类口服制剂,已被证明可显著降低皮脂腺大小并抑制皮脂分泌。
口服异维A酸治疗期间,皮脂产生减少高达90%,对严重皮脂溢出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完成异维A酸治疗1年后,大多数人的皮脂排泄率仍被显著抑制。
异维A酸可用作治疗单纯油性皮肤(无囊肿型痤疮),通常使用较低剂量(<0.5mg/kg/天),但这种低剂量也伴随着较高的复发率。尽管达到了120~150mg/kg的推荐累积剂量,仍约有17%的患者需再次口服异维A酸。
另一方面,异维A酸的副作用常见包括皮肤黏膜干燥、继发性皮肤感染以及一定的致畸性,在口服之前需要与患者详细交代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2.安体舒通(螺内酯)
虽然这种保钾利尿剂在医学上主要作为抗高血压药而被广泛使用,但它目前越来越多地被皮肤科医生用于治疗女性的油性皮肤、痤疮、多毛症和雄激素性脱发。
研究显示,螺内酯在每天给药50~200mg时可直接减少皮脂产生。螺内酯除了是醛固酮拮抗剂,还是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睾酮转化为5α-二氢睾酮(DHT),后者在诱导皮脂腺分化、增殖以及皮脂分泌中起主要作用。
在应用螺内酯治疗女性油性皮肤之前,需了解其潜在的副作用。一项螺内酯治疗痤疮的随访研究指出,59%受试者出现轻微副作用,其中月经不规律是最常见的。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974名服用螺内酯的女性痤疮患者中,只有0.72%的患者出现了血钾异常。
此外,螺内酯可能会增加激素依赖性肿瘤(如乳腺癌,卵巢癌或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但在一项74000多例的螺内酯治疗研究中,未发现乳腺癌、卵巢癌或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的证据。
总而言之,螺内酯是目前治疗健康女性油性皮肤的较为安全的系统性药物。
3.口服避孕药
如上述,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增殖并造成皮脂溢出。雌激素可抑制卵巢和肾上腺分泌雄激素,并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降低游离睾酮,抑制体内过度活跃的皮脂腺活性。为了避免雌激素致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的风险,需联合孕激素同时治疗。
一些较新的孕激素,如屈螺酮或醋酸环丙孕酮,甚至可以拮抗雄激素受体并显示抗雄激素活性。
几项研究表明,口服避孕药的确可以减少女性面部油脂。研究者使用炔雌二醇 去氧孕烯合剂,6周后受试者颊部皮脂输出平均降低了60%,额部则平均降低了30%。乙炔雌二醇 屈螺酮、乙炔雌二醇 醋酸环丙孕酮合剂效果也同样显著。
但需注意的是,口服避孕药有可能增加患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此外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乳房胀痛、子宫突破性出血。
其他治疗
1.肉毒毒素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研究已经评估了肉毒毒素用于治疗油性皮肤的有效性。
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20名毛孔粗大的油性皮肤受试者在接受了皮内A型肉毒杆菌毒素(onabotulinum)注射的一个月后,17名受试者毛孔孔径及出油率均得到改善。一项半脸自身对照研究显示,肉毒素注射侧皮脂输出明显降低。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25名接受肉毒素皮内注射的油性皮肤受试者在注射后一周、一个月、两个月和三个月时,皮脂分泌均有显著降低。
正常情况下,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并与突触后细胞上的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神经冲动。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
在皮脂腺中,未成熟和成熟的皮脂腺细胞均表达对细胞分化和皮脂生成重要的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考虑到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皮内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可能是治疗油性皮肤有望的选择。
2.光动力治疗
目前应用氨基酮戊酸(ALA)的光动力疗法(PDT)已被用于治疗寻常痤疮。ALA优先被毛囊皮脂腺单位吸收,并且皮脂腺细胞将ALA代谢成光敏原卟啉Ⅸ(PpⅨ)。
当暴露于适当剂量和波长的光下时,PpⅨ形成细胞毒性自由基,导致细胞破坏和皮脂细胞凋亡。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PDT与ALA治疗后痤疮得到改善,但是几项研究未能显示治疗后皮脂输出的显着降低。
一项支持性研究发现,在多次PDT疗程后,甚至20周时皮脂分泌抑制仍在持续。组织学评估显示PDT治疗后皮脂细胞破坏,20周后皮脂腺缩小。PDT可能是治疗油性皮肤的另一种有价值方法。
3.激光
市场上有多种激光可能均适用于油性皮肤患者。1450nm半导体激光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炎症性痤疮治疗的激光设备。其中1450nm二极管激光治疗主要作用于皮脂腺。
研究者发现,三次1450nm二极管激光治疗后六周,面部皮脂分泌减少18%,四次1,450nm二极管激光治疗后,面部皮脂分泌显著改善。
然而也有相反的数据称,三次1450nm二极管激光治疗不会引起皮脂分泌的显著变化。二极管激光治疗方案或许不是最有效的,但它仍然为解决油性皮肤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治疗方式。
结论
油性皮肤是皮肤病患者的常见问题。虽然皮脂腺在皮肤功能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过度的皮脂产生也是让一些患者苦恼的。目前存在许多治疗选择来帮助控制皮脂分泌速率,但是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仍有待明确。
每种治疗方案都有其自身固有的优缺点,应与患者详细讨论,然后根据每位患者的需求对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处理。随着对油性皮肤复杂发病机制的了解越来越多,有望开发出更新颖、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更好地治疗油性皮肤
Original2018-03-08Dr.liao皮肤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