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的化疗和副作用处理

2017年06月05日 2331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近年来,有一种恶性肿瘤在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发生率持续上升,已经超过白血病成为最常见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疾病,这种疾病被统称为淋巴瘤。由于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无处不在,因此淋巴瘤可以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因此其临床表现十分多样。目前,除了少部分淋巴瘤类型外,淋巴瘤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推测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因此给淋巴瘤的早期预防带来较高的难度。

淋巴瘤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其包含有几十种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也可以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和预后。概括来说,淋巴瘤可以分为惰性、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这3种类型,通俗来说就是肿瘤恶性程度的低度、中度和高度。由于病理类型不同,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与其他肿瘤类型不同,由于淋巴瘤是全身性肿瘤,手术往往不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淋巴瘤是对化疗高度敏感的肿瘤,化疗往往是治疗淋巴瘤的常用方式。目前,很多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淋巴瘤类型通过化疗可以获得治愈,即便是那些不可治愈的惰性淋巴瘤类型也可以通过化疗控制肿瘤生长从而达到患者长期生存的目的。由于淋巴瘤的分类非常复杂,有一部惰性淋巴瘤类型也可以采用非化疗的治疗手段,比如某些胃的黏膜相关淋巴瘤可以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某些局限的惰性淋巴瘤可以采用局部的放疗,甚至某些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同时肿瘤生长缓慢的惰性淋巴瘤可以先采用等待观察的方法,直至淋巴瘤发生进展或有不适症状时再采取治疗。因此,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也是多样的,它需要通过淋巴瘤的类型、患者的年龄、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等因素综合分析并加以确定。同大部分肿瘤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不同,淋巴瘤也可以发生于年纪较轻的患者中,由于缺乏疾病的认识,患者有可能出现悲观消极的应对态度,甚至采取逃避或寻求偏方的方式,最终耽误了病情和最佳的治疗时机。总体而言,淋巴瘤的治疗结果要优于大部分的恶性肿瘤,因此一旦确诊淋巴瘤,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寻求专业化的治疗方案。

由于某些影视作品和媒体的错误宣传,人们大众对于化疗具有普遍的恐惧心理,认为接受化疗的人“生不如死”,甚至认为“病人没有死于肿瘤,却被化疗打死了”等错误观念。诚然,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见的包括脱发、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乏力或短暂的免疫功能低下等,但大部分患者还是可以承受的。通常淋巴瘤的化疗都采用间歇性的方案,即做完化疗后通常有3-4周的间歇期,这样化疗药物的毒性会逐渐消除从而机体功能得以在下一个化疗周期前恢复。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与以前的相比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化疗药物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甚至很多淋巴瘤类型的化疗方案已经可以做到不脱发或者白细胞不明显降低的效果。此外,针对化疗副作用的辅助药物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例如,针对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反应,目前临床上已经有针对急性和延迟性呕吐的药物,只要预防性应用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发生呕吐或严重性呕吐的几率。此次,针对化疗导致的白细胞下降,除了传统的短效升白药物以外,目前临床上出现了一种长效的升白药物,一次注射可以发挥10天的升白效果,很多患者在接受化疗后预防性使用这一药物甚至可以在化疗全程不出现白细胞降低的副作用。总体而言,化疗药物导致的副作用都是急性的和可逆的,在化疗结束后一段时间能够基本恢复。一旦淋巴瘤获得了治愈,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年轻患者可以生儿育女,老年患者可以安享晚年。

临床上,很多患者拒绝化疗的另一个理由是“化疗是好的细胞和坏的细胞一起杀”。诚然,化疗药物对于人体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没有选择性的,但主要针对生长旺盛的细胞作用更强。由于淋巴瘤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超过正常细胞,实际上化疗对于前者的作用大于后者。当然,追求精确的抗淋巴瘤治疗一直是发展方向,而目前治疗淋巴瘤的药物除了化疗外还出现了很多靶向药物。所谓靶向药物就是指对于肿瘤的杀伤远远高于正常细胞,因此其副作用远低于化疗药物。例如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药物——美罗华,不但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对于某些惰性的淋巴瘤还可以单独使用从而避免或拖迟患者接受化疗的影响。目前,临床上还有很多针对淋巴瘤的靶向药物正处于研究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很多淋巴瘤的方案都会被非化疗方案所代替,从而保证患者治疗期间维持良好的生理功能。近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和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淋巴瘤也不例外,已经有一种药物批准用于复发或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所谓免疫治疗就是通过某些特定的药物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来发挥杀伤肿瘤的效果,通俗来说就好比人体对于感冒病毒的清除,这一方法无疑是最有针对性并且是高效低毒的。

综上所述,得了淋巴瘤固然不幸,但一定需要抱着积极地态度去面对它。化疗固然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但通过良好的方案制订和辅助用药,绝大部分患者都是可以安然度过的,而未来包括靶向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新手段有望使淋巴瘤的治疗达到个体化和低毒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