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霍奇金淋巴瘤
2017年11月29日 107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症状
典型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超过 50% 的患者有纵隔肿块, 可无症状, 有些则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上腔静脉阻塞症状等。 25% 的患者表现有全身症状, 有些为对预后有重要作用的 B 症状 (发热、盗汗、 6 个月中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超过全身体重的 10%), 其他有疲劳、瘙痒、饮酒后疼痛等
病因
1.病毒感染:
目前认为是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原因,实验证明,非洲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患者eb病毒抗体明显增高,在患者肿瘤组织中,电镜下可找到病毒颗粒。据观察认为病毒可能引起淋巴组织发生变化,使患者易感或因免疫功能暂时低下引起肿瘤。
2.理化因素:
某些物理、化学损伤是淋巴瘤诱发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广岛原子弹受害幸存者中,淋巴瘤发病率较高。另外,某些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等长期应用,均可导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最终出现淋巴瘤。
3.免疫缺陷:
实验证明,淋巴瘤患者尤其是霍奇金病患者都有严重的免疫缺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干燥综合征伴发淋巴瘤机率明显升高;免疫缺陷患者,如wiskott -aldrich综合征及艾滋病( adis)患者淋巴瘤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另外,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家族中,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升高。
4.染色体异常:
淋巴瘤患者可见到t (8;14)易位,使前癌基因c - myc活化,引起肿瘤的恶性增殖;某些淋巴瘤呈t(14; 18)(q32; q21)易位,形成bcl - 2/lgh融合基因,而使bcl—2过度表述,肿瘤细胞凋亡减少,寿命延长。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有无淋巴瘤家族史;有无病毒感染病史及免疫缺陷导致的病史;有无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乏力、体重下降;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咳嗽、呼吸困难等;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 酸脱氢酶、β2 微球蛋 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 学和(或)活检等。
3.影像学检查:
1)CT: 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增强者,或者作为CT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 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 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和MRI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4.病理组织检查:
1)形态学: 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有特征性、诊断性的形态学特点。
2)免疫组化: 可用于鉴别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B或T/NK细胞、肿瘤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等。通过组合相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进行不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
3)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可以发现特异的染色体断裂、易位、扩增等异常,辅助诊断与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相关的淋巴瘤,如Burkitt淋巴瘤相关的t(8;14)易位、滤泡性淋巴瘤相关的t(14;18)易位以及套细胞淋巴瘤相关的t(11;14)易位等。
4)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 淋巴细胞受体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于协助鉴别淋巴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性与多克隆性,以及无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来鉴别的淋巴瘤,是对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的重要补充。
5)原位杂交: 如EB病毒编码小RNA (EB virus encoded small RNA, EBER)检测等。
诊断
1、纵隔霍奇金淋巴瘤;
2、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无痛性纵隔淋巴结肿大、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3、影像学表现
4、病理诊断: HL的形态特征为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在炎症细胞背景中散在异型大细胞。典型R-S细胞为双核或多核巨细胞,核仁嗜酸性,大而明显,细胞质丰富;若细胞表现为对称的双核则称为镜影细胞。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中的肿瘤细胞为LP细胞,细胞核大、折叠,似爆米花样,故又称爆米花细胞,其核仁小、多个、嗜碱性。诊断HL应常规检测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包括CD45、CD20、CD15、CD30、PAX5、CD3和EBV-EBER。经典HL常表现为CD15(+)或(–)、CD30(+)、PAX5弱(+)、CD45(–)、CD20(–)或弱(+)、CD3(–),以及多数病例EBV-EBER(+)。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为CD20(+)、CD79a(+)、BCL6(+)、CD45(+)、CD3(–)、CD15(–)、CD30(–),以及EBV-EBER(–)。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如与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等鉴别,则增加相应的标记物即可。
治疗
治疗原则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 HL:
①ⅠA 和ⅡA 期: 受累野放疗(根据 Ann Arbor 分期系统确定的 淋巴区域进行照射) 或受累区域淋巴结放疗(根据 PET⁃CT 合理延伸 2 ~ 5 cm 的淋巴引流区域确定的 放射治疗区域),照射剂量为 20 ~ 36 Gy。
②ⅠB 和 ⅡB 期:化疗 + 受累淋巴结区域放疗 ± 利妥昔单抗 治疗。
③ⅢA 和ⅣA 期:化疗 ± 利妥昔单抗 ± 受累 淋巴结区域放疗,也可以选择观察等待。
④ⅢB 和 ⅣB 期: 化疗 ± 利妥昔单抗 ± 受累淋巴结区域放疗。 其中一线化疗方案可选择 ABVD 方案(阿霉素 + 博来 霉素 +长春花碱 + 氮烯咪胺)、CHOP 方案(环磷酰胺 + 阿霉素 +长春新碱 + 泼尼松)、CVP 方案(环磷酰胺 + 长春新碱 +泼尼松)、EPOCH 方案(足叶乙甙 + 长春 新碱 + 环磷酰胺 + 阿霉素 + 泼尼松)等 ± 利妥昔单 抗治疗。
2.经典型 HL:
①Ⅰ和Ⅱ期:ABVD 方案化疗 4 ~ 6个周期 + 受累野放疗。 其中预后良好的早期HL,首选综合治疗,ABVD 方案化疗4 ~ 6个周期,然 后行局部放疗 20 ~ 30 Gy;未达完全缓解( complete response, CR)的患者可适当提高照射剂量。 预后不 良的早期 HL 首选综合治疗,ABVD 方案化疗 4 ~ 6 个周期,然后行局部放疗 30 ~ 36 Gy;未达 CR 的患 者可适当提高照射剂量。
②Ⅲ和Ⅳ期、无大肿块: ABVD 方案化疗 6 ~ 8 个周期,残存肿瘤可局部放疗 30 ~ 36 Gy。
③Ⅲ和Ⅳ期、伴大肿块:化疗 6 ~ 8 个周 期 ± 大肿块部位局部放疗 30 ~ 36 Gy 初治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可采用 ABVD 方案、 Stanford V 方案(阿霉素 + 长春花碱 + 氮芥 + 长春 新碱 + 博来霉素 + 足叶乙甙 + 泼尼松)或 BEACOPP 方案(足叶乙甙 + 阿霉素 + 环磷酰胺 + 长春新碱 + 博来霉素 + 泼尼松 + 甲基苄肼)方案,其中 Stanford V 方案和 BEACOPP 方案等为国外推荐的一线治疗 方案,在我国尚未得到普遍应用。
难治复发的患者 可采用 DHAP 方案(地塞米松 + 高剂量阿糖胞苷 + 顺铂)、DICE 方案(地塞米松 + 异环磷酰胺 + 顺铂 + 足叶乙甙)、ESHAP 方案(足叶乙甙 + 甲强龙 + 高剂量 阿糖胞苷 + 顺铂)、GDP 方案(吉西他滨 + 顺铂 + 地 塞米松)、GVD 方案(吉西他滨 + 长春瑞滨 + 脂质体 阿霉素)、ICE 方案(异环磷酰胺 + 卡铂 + 足叶乙 甙)、IGEV(异环磷酰胺 + 吉西他滨 + 长春瑞滨)、 miniBEAM 方案(卡氮芥 + 足叶乙甙 + 阿糖胞苷 + 米尔法兰)和 MINE 方案(美司那 + 异环磷酰胺 + 米 托蒽醌 + 足叶乙甙)等进行解救治疗。 对于一般状 态好的年轻患者,解救治疗缓解后,应该选择自体造 血干 细 胞 移 植 (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HSCT)作为巩固治疗,对于初治时 未曾放疗的部位,也可局部放疗。 对于老年、难治和 反复复发的患者,可以尝试新药。
④ⅢB 和 ⅣB 期: 化疗 ± 利妥昔单抗 ± 受累淋巴结区域放疗。 其中一线化疗方案可选择 ABVD 方案(阿霉素 + 博来 霉素 +长春花碱 + 氮烯咪胺)、CHOP 方案(环磷酰胺 + 阿霉素 +长春新碱 + 泼尼松)、CVP 方案(环磷酰胺 + 长春新碱 +泼尼松)、EPOCH 方案(足叶乙甙 + 长春 新碱 + 环磷酰胺 + 阿霉素 + 泼尼松)等 ± 利妥昔单 抗治疗。
预后
随着现代化疗和放疗的应用,HL 获得了较高的 治愈率,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 但大 量长期生存患者的随诊结果显示,其 15 年死亡率较 普通人群高 31% ,死亡原因除了原发病复发外,第 二肿瘤占 11% ~ 38% (包括实体瘤和急性髓细胞白 血 病) ,急性心肌梗死占13 % ,肺纤维化占1 % ~6% 。 此外,化放疗还可引起不育及畸形等,而 HL 的中位发病年龄约为 30 岁,多数患者患病时处于生 育年龄。 因此,在根治 HL 的同时,保证远期的生活 质量和生育功能同样值得关注。
预防
避免各种病毒感染、积极治疗各种病毒感染;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某些物理性、化学性对机体的损伤;避免滥用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积极治疗免疫缺陷引起的疾病如wiskott -aldrich综合征及艾滋病等;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