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困难的少见原因之嗜酸性食管炎

2020年09月27日 837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嗜酸性食管炎(EoE)是一种食管壁全层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978年首次报道。成人临床表现主要为吞咽困难、食物嵌顿及反流样症状,部分有胸骨后疼痛、反酸、烧心等不适,儿童则主要表现为拒食和营养不良。该病呈全球性分别,多见于北美和南美、东欧和西欧以及澳大利亚,亚洲(包括中东地区)病例数相对较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在儿童和50 岁以下成年人中更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尽管与过敏反应相关,嗜酸性食管炎不是传统的IgE通路,而是由IgG4 介导的局限于食管的粘膜炎症。

       嗜酸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包括:(1)食管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2)食管活检显示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其特征是嗜酸性粒细胞≥15/HPF;(3) 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治疗(双倍剂量,疗程 2 个月)后,食管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显著减轻;(4)除外食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继发原因;(5)治疗(饮食剔除、局部皮质激素)有效支持诊断,但非必需。 Hirano等提出了嗜酸性食管炎的5个内镜特征,用EREFS来表示:代表分泌物、环状征、水肿、皱襞、狭窄。其中,白色分泌物、皱襞和水肿是急性炎症的反应,而狭窄则是慢性炎症和纤维化的结果。 固定的食管环是最为常见的特征性内镜改变。线状裂隙和白斑或白色渗出很常见,个别病例在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开裂,即Crepe纸样黏膜。

       嗜酸性食管炎的诊断必须经食管活检;所有疑诊病人均应在食管近端和远端各取2-4块括检标本。初诊时,对所有伴有胃或小肠症状或内镜异常的儿童和成人,应于胃窦和/或十二指肠活检以除外食管嗜酸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

       治疗原则主要是剔除疗法和局部类固醇激素。

       靶向食物剔除疗法:根据皮肤点刺试验及斑贴试验结果进行;(2)经验性食物剔除疗法:剔除常见的食物致敏源(包括牛奶、小麦、蛋类、大豆、坚果类以及海鲜类食物),也称六类食物消除饮食法(SFED);(3)要素饮食:仅给予氨基酸为基础的营养处方。

局部类固醇(如氟替卡松或布地奈德)通过吸入器经口送入,吞咽而不是吸入,初始疗程8周。

        对于已经出现食管狭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可以考虑内镜扩张等措施。

(专业术语:EREFS: Exudates,ring,edema,furrows,stenosis;SFED:six foods elimination diet;EoE: eosinophilic oesophagitis.)

参考文献:

1.李燕妮,曹晓沧,王邦茂.嗜酸性食管炎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32(12):860-863.

2. Overview of eosinophilic oesophagitis. 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March 2019, Vol 80, No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