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下)
2018年07月20日 668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五、实验室检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但血小板正常。
尿常规:蛋白尿,并有颗粒管型及红细胞。
粪便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可阳性。
生化检查:血清转氨酶可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重者达15-20 mg/dl(255-340 μmol/L),肝、肾功能异常。严重时可伴有低血糖。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病例有DIC表现。
(二)血清学检查。
由于黄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在进行血清学实验时应设立适当的对照,要慎重解释实验结果。
1.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一般发病后第5-7天出现IgM抗体。
2.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以上升高。
(三)病原学检查。
1. 抗原检测:由于黄热患者早期血中病毒滴度较高,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原进行诊断。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低于病毒分离,但所需时间较少。使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黄病毒的交叉反应
2.核酸检测:应用RT-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黄热病毒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的特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发病后4天内血清、全血或死亡病例的肝组织可分离到病毒。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对于黄疸前的患者,应及早采取血标本做病毒分离和抗原、核酸检测,后期主要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一周内有疫区旅行史,蚊虫叮咬史。
2. 临床表现:重症者颜面充血,相对缓脉,出血,蛋白尿,黄染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轻度患者症状不典型。
3. 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检测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黄热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黄热病毒。
(二)诊断。
凡来自疫区的任何人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均应考虑黄热病的可能,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
1. 疑似病例:具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查阳性者。
(三)鉴别诊断。
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黑尿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鉴别。
七、治疗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应进行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
(二)对症治疗。
营养支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和治疗出血、低血压休克;预防和治疗肝、肾功能衰竭和继发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八、预后
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约占5-20%,轻型感染后可自行痊愈,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新进入疫区的外来人口病死率高达30-40%。少有后遗症。
九、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应隔离治疗。患者在病毒血症期间,应予以防蚊隔离。对来自黄热病疫区人员实施卫生检疫。
(二)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要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前往黄热病疫区人员应接种黄热病减毒疫苗。在黄热病疫区应采取个人防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