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局部治疗技术有哪些?

2022年03月16日 779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延长了医生的视觉,使我们不用通过手术打开人体组织,即可精确地看到人体内部结构;而医疗器械的发展则延长了医生的双手,使我们不用暴露人体组织器官,即可准确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影像学导向下,介入微创治疗,从诊疗技术方法上,可分为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类;血管性介入治疗的主要内容为经血管选择性插管肿瘤局部灌注化疗和栓塞,而非血管介入的主要内容为经皮穿刺肿瘤的消融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
  1、化学消融术:
  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经皮穿刺肿瘤组织,将消融剂直接注入到肿瘤内部,达到原位灭活肿瘤的目的。化学消融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肾上腺良恶性肿瘤、乏血供的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肺癌、盆腔肿瘤等或肝癌TACE术后病灶内碘油充盈不全及淋巴结转移等。常用的消融剂有肿瘤细胞毒性剂(各种化疗药物)、蛋白凝固剂等。
  2、物理消融术:
  在影像导向下穿刺病灶,通过物理学的冷或热的作用,使病灶坏死。物理消融又分为热消融和冷消融术,常用的热消融方法有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激光消融等。

热消融术:肿瘤细胞对温度非常敏感,不能耐受60℃以上的温度,70℃以上则会全部凋亡。全身热疗术体内温度无法超过40℃以上,因此对肿瘤的治疗作用有限。通过物理学的方法在肿瘤内部产生高温可以达到原位灭活肿瘤的目的。

热消融治疗中以射频消融应用最广泛,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消融电极,将高频振荡电流导入肿瘤组织,使局部组织的离子和极化分子,随电流交变方向快速交变,产生振荡导致组织的摩擦产热,热量来自组织本身并非射频电极。在局部温度达50℃时,持续4-6min组织细胞即开始死亡;温度超过70℃时细胞立刻死亡;温度达100℃时,细胞膜被溶解、细胞间水分蒸发,组织崩解并炭化。

肿瘤消融区呈球形或椭圆形,目前多子针消融电极一次消融直径最大可达55mm。RFA治疗的温度要求使肿瘤细胞坏死彻底又要避免局部组织的汽化和炭化,消融后组织被人体逐渐清除吸收。射频热消融术作为一项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肝脏、肾脏、前列腺等实质性脏器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3、激光消融术

  该技术是通过1条直径0.4mm的光纤,在病灶内发/散射激光并转变为热能,使肿瘤组织细胞发生凝固坏死,而不损伤周围组织。激光的能量可造成激光束周围球形凝固性坏死,激光消融范围的大小不仅与其能量蓄积有关,还取决于肿瘤的血供和周围正常组织的血管舒张反应。

多光纤多点治疗可扩大消融范围。LITT的治疗肿瘤的疗效取决于激光探头的精确位置,局部肿瘤组织的温度变化等因素。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CT-PET等影像学方法都可以监控激光间质内热疗的作用范围。近年来MRI多平面导向,并能显示温度变化和凝固坏死,使操作过程更加精确,由于设备限制,此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开展。
  4、冷冻消融术:

  近期的冷冻治疗设备氩氦刀是利用Joule-Thomson效应,采用常温高压氩气制冷,在针尖部位最低温度可达到-185℃,高压氦气复温,温度可达70℃。通过冷冻-复温等循环加速肿瘤坏死。常用的探针为直径1.47mm的超细探针,通过多针组合可以对较大病灶进行冷冻消融。

低温冷冻的原理是细胞间质内冰晶形成。细胞内外电解质和渗透压的改变导致细胞脱水、细胞膜的损伤,进而导致细胞内冰晶形成,细胞变性坏死。冷冻期间微动脉和微静脉内膜及基底膜肿胀断裂,复温后导致局部微循环内广泛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促进组织坏死。冷冻消融是目前最佳的治疗较大肿瘤(直径>3cm)的方法,且无任何毒副作用,长期随访结果证明生存率高。
  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放射性粒子(籽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治疗方法,是属于近距离体内放射治疗的一种,具有安全、可靠、适应症广、操作简便等优点,本技术将当今最先进的多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放射性粒子的新研制成果、以及经皮微创穿刺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将先进的影像导引设备与体内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恶性肿瘤的崭新的微创体内放疗的新技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