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顶梁柱”呵护“生命线”—上海大众卫生报专访赵杰主...

2018年08月04日 74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守卫“顶梁柱” 呵护“生命线”

10月16日是“世界脊柱日”。每个人都有一条弥足珍贵的“生命线”,它由这几部分组成: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从上至下,从头至尾,“贯穿”我们的身体,也“连接”起我们的一切生命活动。然而,这条“生命线”又是很容易受伤的,遗传因素导致的畸形、后天环境所致的炎症,以及外伤、肿瘤、退变等,都会让它“躺着也中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赵杰

如何守卫好我们的“顶梁柱”、呵护好我们的“生命线”?本报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赵杰,请他为我们详谈。

“偷梁换柱”:直立的代价

赵杰介绍,人的脊柱由33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与尾骨共9块,借助椎间盘、韧带及关节,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脊柱下端,连接着髋骨;中间,附有肋骨;同时,脊柱也是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

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它的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椎管,当中是脊髓。”赵杰说,“注意,脊柱不等于脊椎,只有脊柱疾病而没有脊椎疾病一说,脊柱是由多个脊椎所组成的。”

赵杰表示,从脊椎到脊柱,从另一个角度也显示了人类的进化过程,以及不可避免带来的问题。人类由爬行脊椎动物进化而来,从爬行方式改变为直立行走方式,相对于爬行动物的数亿年进化历史而言,一两百万年直立行走的人的历史,还远远不足以使现代人类的脊柱结构得以充分进化。

“人的脊柱,实际上是较为脆弱或不完善的。”赵杰说。有个成语叫“偷梁换柱”,不妨借用此来说明这个变化:原本适应于爬行的“脊梁”,通过进化而改换成了“脊柱”,但脊柱的基本结构与爬行脊椎动物的“脊梁”没有太大的区别,其椎体及椎间盘等基本结构会在人的直立行走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脊柱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锻炼等活动中,因被频繁使用而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使椎骨发生各种各样的移位。

比如,人在直立或坐立时,从侧面来看,脊柱并不是垂直的一条直线以支撑身体,而是骨盆以上,稍稍呈S形弯曲,骨盆相对有些倾斜,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受向前移动力的作用,使腰部负担过重;再如,颈部要支撑4至5公斤重的头部,还要保持高度灵活性,以完成转头、抬头、低头等动作,致使颈部负担加重;支撑头颈部的是肩背部,对肩而言,悬挂着占体重1/8的两条胳膊,而且两条胳膊在拿重物时,所有负担就全落在肩背上……

赵杰说,每天,人会以脊背为中心,完成各种动作,因而颈部和腰部经常承受过重的负担,加上脊柱区的肌肉、韧带和椎间盘时时刻刻在“协调”与“磨合”,可以说,为了“站起来”,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顶梁柱”很容易受到伤害。

“危机四伏”:静坐的隐患

从爬行到直立,脊柱没有来得及“喘口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的大步前进使得我们的脊柱又要开始适应一种新的状态:静坐。

在发达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以车代步、以机器代替劳作,从每天原本以直立行为为主的状态转变为以坐立位为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却也给脊柱不断带来新的问题。

赵杰介绍,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一生都为各种各样的脊柱问题所累;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70%的疾病是由坐得太久、缺乏运动引起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已有大量资料显示:脊柱疾病正呈现发病率逐年增加和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例如,当前中小学生患有脊柱疾病者的比例就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主要与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以及长期姿势不良和身体过度负重有关。目前中小学生功课繁重,书包越来越沉,体育锻炼却越来越少,肌肉韧带力量不够,长期在某个肩膀上负重,就会直接影响脊柱的正常状态和功能。

此外,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孩子体格发育比过去明显高大,部分学校的课桌板凳仍然保持原先的高度,没有及时根据孩子的身高变化来进行相应调整。这也导致很多孩子的脊柱出现问题,进而导致驼背、假性近视等。

“脊柱疾病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甚至低龄化的趋势,绝对不容忽视。”赵杰表示,“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加,自然环境污染恶化,人们的精神压力过大,加上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长年累积,使得我们的健康备受挑战,脊柱也是如此,因此脊柱创伤或劳损的概率也就明显增加。”

“内外交困”:环境的问题

赵杰介绍,脊柱疾病,大致上可分为五类:畸形、炎症、肿瘤、外伤和退变。其中,前三类疾病可以说跟“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这里的“环境”,既是指我们身体的“内环境”,同时也是指我们所处的“外环境”。

例如脊柱畸形,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特发性畸形,最常见的是脊柱侧弯;另一类是先天性畸形,如斜颈、半椎体等,会呈现进行性加重,需要及时治疗。这是我们人体的“内环境”所造成的。

比如脊柱侧弯,它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可能父母都没有该病,但是孩子却发生这种疾病。一般在9岁-10岁左右,孩子的脊柱会出现侧弯,此时应当进行合理干预和治疗。”赵杰表示,“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但是很难进行功能重建,目前脊柱外科医生能做到的是尽可能为患儿保留一些生理功能——但患儿依然不可避免地会丧失部分正常的功能。这是脊柱外科的局限,相对于人工关节的革命性改变,脊柱外科目前的技术滞后于关节外科,只能在保存现有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它不是功能性手术,无法实现功能重建。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遗传基因问题也与我们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在很多情况下,“内环境”与“外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例如炎症问题,最常见的是细菌性脊柱感染

“我们人体其实充满了细菌,而随着抗生素滥用,超级细菌出现,耐抗生素的细菌越来越多。一般而言,导致炎症的细菌有两类:一类是自身细菌,即条件致病菌;一类是超强细菌,也就是耐抗生素的细菌。细菌感染,可导致椎体骨髓炎、椎间盘炎以及硬膜外脓肿,而这一情况通常发生在抵抗力较差的人身上,如极度疲劳状态的人群、生活节奏被打乱的人群等。”赵杰介绍,“细菌性脊柱感染等会导致神经症状加重,需要多科联合治疗,但其发病很隐匿,可表现为腰背痛、胸背痛、低热等,可能不容易引起警惕。如果延误治疗,对于预后不良,甚至严重者会引起瘫痪或猝死。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结核菌的死灰复燃也可导致脊髓炎症,或者由于接触宠物、野外环境等,导致寄生虫感染。”

此外,近年来,脊柱肿瘤的发病率也在增高。对此,赵杰认为,应当这么看待:首先,随着影像学发展,脊柱肿瘤的检出率在不断增高;其次,环境污染确实也可能是导致脊柱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

“脊柱肿瘤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神经性肿瘤,第二类是脊柱椎体和附件的原发性肿瘤,第三类是转移性肿瘤。”赵杰介绍,“其中,最少见的第二类原发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4%。而第三类转移性肿瘤比较常见,其发病率是原发性肿瘤的30-35倍,可由其他任何肿瘤转移而来。近年来,发病率最明显增长的是第一类神经元性肿瘤,如鞘瘤、纤维瘤等,发病率为2-3/10万,又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可发生于任何一个年龄段。” 删除最后一句

“防患未然”:伤痛的警示

相比于畸形、炎症和肿瘤这三类脊柱疾病,赵杰认为,外伤以及随之引起的退变,才是最常见、也最应当被重视的脊柱问题。

“如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明显,椎间盘突出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不良生活方式、不当姿势等都是重要原因,年轻人尤其需要警惕。”赵杰表示。

赵杰介绍,临床中可以发现,受脊柱疾病困扰的主要对象,分别是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的白领族、长时间玩游戏的年轻人、天天端坐打麻将的老年人,等等。这几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人体正常的颈椎向前弯曲,有一个生理弧度,低头时间过长,就会使颈椎处于弯曲压迫状态,难免会发生变形、劳损,致使颈部肌肉痉挛、缺血,压迫颈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等周围组织而诱发颈椎病,出现颈椎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医生,我天天对着电脑,头晕、脖子酸,后脑勺痛,我肯定得了颈椎病。”在门诊中,很多人会这样说。但是,赵杰表示,这些人的“颈椎病”都是“自认为”的,他们通常习惯熬夜、过度用电脑、平时不锻炼,局部肌肉过度使用,加上晚上睡眠不好,慢性疲劳,因此,肌肉首先“罢工”——如果他们拍片检查,医生会告诉他们:颈椎曲度消失。但是,这不是有颈椎病,而是肌肉发出了信号:你们正在透支脊柱健康,请注意保护自己的颈椎!

 “事实上,我们临床中可以发现,脊柱外伤的发病趋势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以往是建筑工地跌落伤、大型交通事故等创伤较多,但是近年来,‘轻伤’取代了‘重伤’。诚然,车辆追尾事故等导致的车祸伤依然存在,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不恰当、过度运动锻炼所导致的运动损伤——正是这些运动损伤加速了退变性脊柱疾病的早期发生;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过度运动的另一面:缺乏运动,导致中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带来的脊柱损伤。”

对此,赵杰提醒,有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固然是好,但一定要牢记合理、科学运动的原则,否则就很可能适得其反。“要知道,只有被肌肉包裹的脊柱才是完好、健康的,肌肉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中老年以后,增加肌肉量,可以减少很多脊柱疾病的发生。而脊柱又是复合关节,因此我们提倡:保护关节,增加肌肉。”赵杰说,“很多人有运动认知误区,以为任何运动都可以锻炼肌肉,其实不然。比如,跑步、快走等没有增加肌肉的作用,而且对于膝关节有损伤的危险。我们平时应当进行一些阻抗运动,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相结合,选择可以增加肌肉但又对关节损伤较小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维持合理的体脂率。此外,最好选择动作幅度不大的静力型肌肉收缩锻炼。例如,平板支撑就比仰卧起坐要好。”赵杰说。

 同时,赵杰提醒一些盲目减肥的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她们只求体重下降,因此节食,但不运动。事实上,“瘦”不代表健康,骨密度、体脂率、肌肉量等,这些才是衡量一个人体型与健康的指标。单纯用BMI来看一个人的体重超标与否也是不科学,因为肌肉比脂肪也重得多——“穿衣显瘦,脱衣有肉”,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道理的。

国家应当倡导合理的健康指标,并且从小开始教育,培养良好的健身和运动意识及习惯,提升全社会的健康素养,才能有助于防范未来可能不断上升的脊柱疾病发生。”赵杰说。

特别链接:

保护脊柱 健康建议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的脊柱?赵杰给出几个健康建议——

避免肥胖。肥胖会给脊柱带来过大的负荷,同时由于腹肌松弛而不能起到对脊柱的支撑作用,大腹便便还会迫使脊柱发生变形,而负重行走、运动都对我们的关节不利。因此,保护脊柱,首先应当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端正坐姿。我们坐的时候,如果身体向前弯曲,就会使腰背部的神经和肌肉受到牵拉而引起疼痛。所以,坐的时候尽量使背部紧靠椅背,使腰部肌肉得以放松和休息。同时,注意间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向后伸腰,这也是预防腰痛的好方法。

注意睡姿。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睡眠6-9小时,即每天有1/4至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也就是枕头上度过的,所以枕头一定要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以保持睡眠时的健康姿势。睡眠时,应将头放于枕头中央,以仰卧为主,侧卧为辅,要左右交替,侧卧时左右膝关节微屈对置。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体扭转而睡,都属于不良睡姿,应及时纠正。

适宜锻炼。做医生或专业健身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增强腰背肌力量的有效运动,对颈椎病、颈肩痛、腰膝关节痛都有好处。此外,平时可以做做收缩腹肌、伸展腰肌、摇动腰部等活动,也能防止和减轻腰痛。

规范诊治。很多脊柱疾病的特点是具有自限性,也就是能自我缓解。美国做过调查,腰痛是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症状,大部分腰痛只要适当节制、健康管理,2-3个月内可以自行缓解。我们应当避免的是:一有腰酸背痛就跑医院检查,或胡乱吃药,或听信一些虚假广告进行非正规治疗,如果接受不当治疗,很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瘫痪,一定要引以为戒。有腰痛等脊柱问题,可以先询问家庭医生,就近在社区就诊,接受健康指导,观察一段时间,若是症状加重,就要到正规医院的专科进行规范治疗。

“抬头比低头要好;枕头垫在颈下比垫在头下要好。”赵杰说,“拿什么来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其实很简单,就是注意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