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毛细血管瘤扩张?它有哪些分类?
2019年06月26日 8555人阅读
扩张的小血管出现在皮肤和黏膜,常表现为线状、星形、点状的红色标记,大多为各种皮肤病的一部分。
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属于毛细血管性疾病,临床中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蜘蛛样毛细血管扩张
一条中央微小动脉和周围的辐射小血管组成——主螺旋状动脉中含有血管球细胞,血流通过厚壁螺旋动脉,进入位于真皮上部的中央色斑,沿分支向外流入四周的毛细血管床和小静脉中
玻片压诊法:轻压中央可变白,释放后离心性返红
机制:雌激素介导的小动脉扩张;局部血管因子作用导致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中央动脉点状烧灼,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2)遗传性良性毛细血管扩张
婴儿及儿童早期,一般早于青春期
主要侵及皮肤,又时侵及唇红,从不侵及黏膜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组织学:真皮上层扩张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肿胀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突起
3)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大头针大小紫红色丘疹样血管凹陷,成组出现,几年后呈惊人进展
环形或匐行图案,或广泛片状线性毛细血管扩张,常形成焰红色红斑背景
组织学:真皮层上部薄壁扩张血管,无炎症信号或增生
大面积不对称片状病变
可见退化,从不完全
治疗:脉冲染料激光
4)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症
皮肤节段性分布,单侧存在的线性扩张毛细血管,典型病变位于V、C3-T2节段
,可被误认为血管脂肪瘤。
5)匐行性血管瘤
多发性细小的,由红至紫的点状病变,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聚合形成匐行性、旋涡状图案
按压橙红色点状颗粒(辣椒粉状颗粒)不能使之褪色
进展后可形成点状卫星病变
常见于儿童期,好发下肢,偶发躯干,多单侧,也可双侧
分布似乎符合Blaschko线——嵌合体遗传
治疗:脉冲染料激光
6)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HHT
Rendu-Osler-Weber综合征
基因位点明确
诊断标准:4取3
局部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
自发性、周期性鼻出血
典型的血管性病变
有一位患病的一级亲属
毛细血管扩张:呈不连续蜘蛛样斑丘疹,直径1-4mm,可出现于儿童早期,常见青春期后,40岁后多进展为全身多发性病变
鼻出血最为常见,10以上约50%,21岁以上有90%以上存在
40-50岁患者,约20%存在消化道出血
无瘤性咯血、血尿
内脏损害——脑、脊髓动静脉畸形;肺动静脉畸形;肝动静脉畸形
发病机制——① 1956:涉及结构薄弱的血管扩张、变长、迂曲,异常起始于小动脉和缺乏弹力纤维的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
。② 1978:后续研究未见微动脉中的主要改变,表明原发性异常存在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③ 1990:真皮乳头层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扩张,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随扩张持续进展,微静脉在真皮内卷曲,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增多,基膜多层化,血管壁增厚,与之相连的微动脉扩张,继续进展后,微动静脉间直接通道形成,毛细血管床消失,增加的血流量诱导毛细血管向小动脉转换——与5种基因功能性缺失突变导致。
7)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Louis-Bar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罕见,ATM基因突变
小脑共济失调,眼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进展性运动神经退行性改变
2-3岁:小脑进行性共济失调
3-6岁:血管病变,先发现于球结膜的鼻区与颞区,常发生眼球运动障碍
出现窦肺感染与支扩或淋巴恶性肿瘤——常于第二个10年死亡
8)Bloom综合征
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罕见
特征:婴儿期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光敏性,身材矮小,免疫缺陷,恶性肿瘤易感
好发于德系犹太人,BLM基因突变
9)其他血管印记
德·摩根斑——老年性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
特点:边界清楚的皮肤病变,略高于皮肤,类圆形,呈明亮的樱桃红或红色,直径数毫米,大的可扩张为蒂,无搏动,周围有皮肤贫血晕
Bean:一种寻常的临床上无关紧要的必然老化过程相关的现象
肢端动静脉瘤(动静脉血管瘤)
常见于老化皮肤,机制不明
被认为是一种反应性血管变化
很小,直径5-10mm,深红至蓝色,丘疹或结节样
Bean的血管病变——BRBN,蜘蛛痣及其他毛细血管扩张
舌腹鱼子酱病变——舌下静脉收集系统的迂曲和扩张
静脉星——微小的真皮静脉曲张,可能与血流淤滞有关,与蜘蛛痣相似
静脉湖——常见于老年人的普通血管病变,与日光损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