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治强直要懂“附着点炎”?
2020年12月30日 10555人阅读
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可为什么屁股、脚跟、胸口、甚至全身都痛?
因为问题出在附着点炎啊!
01 附着点炎
人体的肌腱、韧带、筋膜和关节囊这些柔韧物质会和骨骼相连接,相连部位就是“附着点”。正是借助于附着点,肌肉才可以通过收缩带动骨骼做出相应的运动。由于运动中附着点部位会反复受到不同方向的应力,所以运动过度或动作错误可能让附着点部位产生炎症(即“附着点炎”)。这种炎症一般休息休息就能复原。
但强直导致的附着点炎不一样。这个炎症是因为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病理性过剩的炎症因子聚集,使得附着点反复发炎、产生疼痛。而且附着点在人体身上分散分布着,所以就会有“东痛西痛”的情况。以下几个部位疼痛在强直患者中较为常见:
Ÿ 脊柱:常见症状就是“腰背痛”,如果已经有颈椎受累,则会出现“脖子疼”
Ÿ 前胸壁:近半数强直患者有过“胸口疼”症状;
Ÿ 跟腱:典型症状为“足跟痛”;
Ÿ 坐骨结节:表现为坐“硬板凳”时会疼;
02 附着点炎可能会导致脊柱变形
附着点炎是可能导致骨结构损伤和变形的:
附着点依附的骨骼产生骨炎,进而导致骨侵蚀
↓
人体开启自我修复功能,修复被侵蚀的骨头
↓
免疫系统继续出问题,导致自我修复“过了头”,长出超过正常边界的病理性新骨,
形成韧带骨赘(俗称“骨刺”)。
↓
病理性新骨继续生长,连在一起形成“骨桥”
↓
完全融合,脊柱呈“竹节样”,导致不可逆的骨结构损伤
图片来源[3]
03 尽早科学干预
因为损伤不可逆,所以尽早进行科学干预和治疗很重要。关键要做到2点:
1. 控制炎症:主要靠用药。炎症控制住了,可以缓解疼痛、僵硬等症状。长远看,包括骨破坏在内的疾病进展速度也可以相应放缓;
2. 关注骨结构变化: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即使炎症水平和疾病活动度控制住了,依然有部分患者的骨损伤在继续。所以需要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来了解骨结构情况。
在治疗药物上,可以粗略划成两大类:
传统药物:包括大家熟悉的非甾体抗炎药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它们在控制炎症上的机制不全相同,但共同点是:不针对特定靶点,更类似于“地毯式作战”
-非甾体抗炎药:快速镇痛、维持治疗抗炎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包括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对疼痛的改善不明显,主要意义在于长期使用改善远期预后。
生物制剂:这是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进展最快的前沿手段。和传统药物的最大区别是直接针对特定的致病性炎症因子。因为靶点直接,所以相较于传统药物起效会更快。按照针对的炎症因子不同,生物制剂可以分为“TNF-α抑制剂”和“白介素-17A抑制剂”。
参考文献:
[1] Creemers MC, Franssen MJ, van't Hof MA, Gribnau FW, van de Putte LB, van Riel PL. Assess ment of outcom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 extended radiographic scoring system. Ann Rheum Dis. 2005;64(1):127-129. doi:10.1136/ard.2004.0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