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老人双手震颤15年,医生帮她重新“端起饭碗”

2022年01月04日 792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山西省吕梁市,81岁老人拿起筷子,双手不再震颤,一口一口吃着可口的饭菜,女儿瞬间泪崩了。这是母亲三年来第一次这么轻松自如的吃饭,以前都是她一口一口喂着母亲吃,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母亲总是吃一点点就不吃了。白阿姨的女儿说:“马久红主任治好了我妈妈的特发性震颤,感动的我们一家人都不知道怎么说好!我妈妈现在可以自己吃饭,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我也解放了。” 

  术前白阿姨的手震颤不止生活不能自理,只因双手不停的震颤

  15年前,白阿姨66岁,身体灵活、硬朗,算得上是家里的半个顶梁柱。一切改变从她的双手抖动开始,刚开始只是偶尔手抖一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抖越厉害,白阿姨的双手就像是被控制了一样,无法拿起筷子吃饭、端起杯子喝水,拿起一支笔时,白阿姨只能在纸上画出潦草的线条,一个正常的笔画也写不出来,生活起居全靠女儿手把手的照顾。


术中测试:白阿姨拿杯子手不再震颤

  丘脑Vim核毁损术,一小时解除15年震颤

  得知山西省人民医院马久红主任可以治疗这种疾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白阿姨一家人启程来到了山西太原。了解到白阿姨的家境并不是很宽裕,马久红主任团队医生经过讨论后,为白阿姨局部麻醉后,进行了“立体定向下左侧VIM核热凝毁损术”。手术中白阿姨全程清醒,一个小时左右后,医生让白阿姨端起一个空杯子喝水,只见白阿姨在手术铺巾下伸出手稳稳地将杯子送到嘴边。随着马久红主任的一声“好嘞!”,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术后第三天白阿姨清醒后,自己拿着筷子大口吃起了面条,女儿看到这一幕不禁喜极而泣,这是三年来母亲第一次自己吃饭,母亲康复了,她和人家人也减轻了负担。

 

白阿姨术后第四天

 

患者家属感言


  马久红主任介绍,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主要为手、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姿位性和运动性震颤,极少的病人会出现下肢震颤。病人在做一些精细的动作,尤其写字、拿筷子、杯子的时候震颤比较明显。饮酒后会有明显的改善,第二天会加重。跟帕金森病的震颤不同的是特发性震颤主要集中在上肢,不执行动作的时候是看出来的。特发性震颤中大约70%的患者都有家族史。

  对于特发性震颤,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多数患者影响日常生活时,可行立体定向丘脑损毁术,即立体定向脑深部神经核团射频热凝术,会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该技术微创,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为许多药物难以治愈的功能性神经疾病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随着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有效的替代疗法,因其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具有可逆性和可调节性,逐渐被患者接受。但其唯一的缺点是DBS刺激器费用较贵,根据医保政策,部分费用可报销。

  专家介绍:马久红主任

  

  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功能性脑疾病和脊髓脊柱病区副主任,神经外科功能组负责人。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在意大利米兰Niguarda Ca'Granda医院帕金森病和癫痫中心高级访问学者,掌握了世界上最权威的治疗技术最先进的治疗理念。目前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山西省抗癫痫学会常务委员、山西省医学会癫痫和电生理分会常务委员等。

  专业擅长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为代表的运动障碍性疾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梅杰综合征(Meige));癫痫的诊断、脑电图监测、全面综合评估、药物治疗和难治性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前庭阵发症,以及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周围神经疾病(糖尿病足、腕管综合征、面瘫的外科修复);疼痛的外科治疗(腰椎手术后肢体疼痛综合症、丘脑痛、带状疱疹后肋间神经痛、臂丛神经痛、残肢痛、幻肢痛)采用SCS(脊髓电刺激)和DREZ(脊髓后根入髓处毁损)等外科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