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
2020年06月27日 805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大肠息肉
1.概念 是大肠粘膜隆起赘生物的总称。肠道内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乙状结肠为甚。
2.异常表现 大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大部分病例早期并无引人注意的症状,一般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泻为常见症状。便血以绒毛腺瘤及幼年性息肉比较多见,呈鲜红色,可引起贫血。儿童幼年性息肉常出现无痛性便血,大便中可见有较多的粘液,息肉为多发性或体积较大时,还可出现腹泻或便秘。因排出粘液量大,长期则可造成失水、低氯、低钾、低钠等并发症状,严重时可以出现昏迷、休克而死亡。有时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致肠梗阻造成腹部绞痛。
3.相关检查 多数大肠息肉并无特殊症状,因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査。 首先应做直肠指诊及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査,对距肛门25 cm以上的息肉进行X线灌肠检査、纤维结肠镜检査。
4.分类及癌变情况 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其中肿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故把肿瘤性称为腺瘤。大肠腺瘤是一种癌前病变,大肠癌主要由腺瘤癌变形成。大肠腺瘤患者大肠癌的发生率可比一般人群高出3 ~5倍,多发性腺瘤大肠癌的发生率可比一般人群高出10倍左右。
5.治疗 大肠息肉除依据临床表现予以对症处理外,一般均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直径小于2 cm的息肉,可内镜摘除,目的在于消除症状,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6.预防保健 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在发现腺瘤后应用结肠镜全面检査结肠一次,以排除多发性腺瘤的可能。 腺瘤摘除后1年应做结肠镜或气钡造影检查一次,发现息肉,及时处理。 如检查阴性,改为每3年检査一次,连续2次可以结束随访。对于高危组患者,术后应每半年检査一次,1年后每年一次,连续2次阴性后改为每3年一次,连续2次仍阴性者结束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