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达标范围是什么?...

2020年02月26日 814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血压、血糖、血脂及血尿酸是人体循环系统发生病变监测的指标,这些指标的意义和正常参考范围或者达标范围是什么?
一、血 压:低了供血不足,高了伤害血管器官
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部位需要一定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血压。
当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中期达到峰值,这时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也叫高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也叫低压。
血压过低,会使身体各部分的营养、氧气供应不足,产生眩晕、无力,甚至晕厥,同时也会增加卒中风险;
血压过高,过高的压力会伤害各个器官组织,包括血管、心脏肾脏等,也会增加卒中风险。
人的血压不是一直稳定不便,在一天之内会有所变化,在一生之内也有所变化,而且男性和女性的血压也会有轻微区别。
不同时间,血压3次测定≥140/90mmHg诊断为高血压。

一般控制达标目标也为140/90mmHg。
注:血压测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激动、紧张、运动、气温等,单一一次测量不能作为诊断结果;
50岁以后或者有心脑血管病史的,建议每天按时测量血压并记录;

二、血 糖:低了供能不足,高了伤害器官
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低血糖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轻者引起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痴呆、昏迷,直至危及生命。部分患者诱发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

高血糖还会引起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等动脉粥样硬化。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症病情较重、病死率高。约70%~80%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同样,血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进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糖也会有所变化,所以会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两个数值作为参考。
另外,糖友们平时多采用快捷方便的扎手指检测,因所采血液中可能含动脉、静脉及组织液等不同成分,所以所测数值不慎准确,但作为一般参考尚可。

诊断糖尿病也不用此法,多采取静脉脉血液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
空腹血糖≥7.0或餐后血糖≥11.1mmoi/L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达标范围为<7mmol/l。因为受饮食影响很大,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波动较大,一般控制达标范围为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i/L。

注:孕妇空腹不超过5.1mmol/L。除血糖外,糖尿病的诊断通常还需要配合糖耐量的检测;有糖尿病史的,建议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最好也可以定期检测静脉血糖。

三、血 脂:低了营养不良,高了营养过剩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

一般血常规检查中检测的血脂主要是以下四种:
总胆固醇:增加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传染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减少见于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脂肪痢、肺结核、先天性血清脂蛋白缺乏及营养不良。
甘油三酯:增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累积症、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叫“好”胆固醇,减少提示易患冠心病。增高提示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叫“坏”胆固醇,增多提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
血脂在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要求,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群,冠心病和脑血管病人群要求更严格。具体详细情况可以咨询医生。

四、尿 酸:高了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风
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临床上,当血尿酸超过390umol/L,才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临床资料显示,大多数的痛风病人的尿酸值都是超420umol/L。
这四个指标是我们每个人身体情况的一个参照,建议大家定期监测和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