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
2018年07月15日 9162人阅读
瘢痕组织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创伤修复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皮肤的表浅伤口,仅仅影响皮肤,由毛囊、皮脂腺的上皮细胞起始,通过简单的上皮形成而愈合。修复后均能达到结构完整性和皮肤功能的完全恢复;另一种类型是深达真皮和皮下组织的损伤,通过瘢痕来修复。
一、瘢痕的定义
瘢痕是各种创伤后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瘢痕是人体创伤后伤口愈合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症,在中医上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
二、瘢痕的分类
瘢痕可按病理、形态、功能、症状、稳定性、性质、病因、部位和深度来分类,以下主要从病理和临床表现来描述。
三、病理学分类
通常分为正常皮肤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癌等。
(一)正常皮肤瘢痕(扁平瘢痕)
病理表现:表皮仅几层上皮细胞,称瘢痕表皮。深层以胶原纤维增厚为主,无弹力纤维、毛囊、真皮乳头及腺体等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多,胶原纤维排列没有顺序;晚期细胞和血管成分比较少,胶原纤维平行规则排列。
(二)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表皮仍为几层上皮细胞,时可见角化或细胞增生,无皮钉。真皮层为增厚的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伴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浸润和粘多糖沉积。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正常状态下的胶原纤维与皮下组织隔开。
(三)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的病理特点是:表皮极薄,角质层过度角化而增厚,复层扁平上皮结构明显改变,棘细胞层数减少,真皮乳头层消失,毛囊及腺体等皮肤附件结构消失,真皮下结缔组织增生,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也有粘多糖的沉积。网织层增厚。
(四)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的表现:表皮萎缩,真皮乳头稀少,表皮正常,真皮乳头丰富,皮肤附属器清晰可见,早期有大量成纤维细胞,灶性聚集的浆细胞、肥大细胞或极少数的淋巴细胞。着色难染的细胞核多见,并可见分离相,纤维组织排列紧密但漩涡状大结节较少。后期可见胶原纤维致密,方向不规则,不断硬化或玻璃样硬变,细胞可以消失,胶原纤维束形成致密的大结节,结节区特殊染色区通常缺乏弹力纤维,呈漩涡状,有丰富的粘液性基质,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
(五)瘢痕癌
瘢痕癌病理多为鳞癌表现,少数表现为基底细胞癌。烧伤后瘢痕癌以鳞癌多见,放射性癌变以基底细胞癌多见。瘢痕癌分化程度通常较高,主要表现为局部浸润。
四、瘢痕的临床分类
(一)表浅性瘢痕或扁平瘢痕
表浅性瘢痕因皮肤受轻度擦伤,或由于浅Ⅱ度灼伤,或皮肤受表浅的感染后所形成的,一般累及表皮或真皮表层。临床表现:瘢痕外观粗糙但平软,有时有色素改变,无功能障碍,不需特殊处理。
(二)条索状瘢痕或挛缩性瘢痕
条索状瘢痕或挛缩性瘢痕大多平整,呈条索状,少数表现不平或愈合不齐呈台阶状,多无功能障碍但当瘢痕跨越关节时可致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形成增生性瘢痕。常见于创伤或外科手术。造成外形缺损,还可引起功能障碍。
(三)蹼状瘢痕
瘢痕呈蹼状,瘢痕形似鸭蹼,好发于关节的屈侧。也可见于管腔状脏器在体表的开口部位,如口角、鼻孔、尿道口、阴道口等。主要是由于跨越关节屈侧的条状创面致。蹼状瘢痕的生成,系由于垂直跨越关节屈侧的狭窄长条形创面或纵行直线创口,或由于沿管腔在体表开口的游离缘的线状创口,愈合后的瘢痕两端向中央逐渐收缩的结果。随着瘢痕的短缩,出现关节的屈曲变形,管腔口游离缘的瘢痕由弧线向直线的转变,并带动和牵引瘢痕两侧及其基质部具有弹性的松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随同瘢痕一起,向远离关节屈侧的方向,和向管腔的中心方向移动和移位,逐渐形成皱襞面成为蹼状瘢痕。烧伤为导致蹼状瘢痕形成的最常见原因。
(四)凹陷性瘢痕
凹陷性瘢痕表面明显低于周围正常皮肤。它可分为两种情况:分为表浅凹陷瘢痕与深部凹陷瘢痕。前者多无症状和功能障碍,后者严重影响美观和多伴有功能障碍。通常为皮肤、皮下组织或深部组织创伤愈合所致。
(五)萎缩性瘢痕
萎缩性瘢痕外观平坦光滑,与四周皮肤相平或稍低,可呈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改变。质地韧而柔软,基质较松动,可以提捏。此类瘢痕多见于面部和胸背部,一般较稳定,不引起功能障碍。瘢痕多由于较浅的皮肤损伤所致,如浅Ⅱ度灼伤,偶见个别较深的皮肤损伤,如深度烧伤创面愈合。
(六)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
瘢痕两端以蒂与四周皮肤相连,下有通道与基质分离,其状似桥,称为桥状瘢痕,常与状似垂赘样的赘状瘢痕出现在同一部位。多见于眼睑、下颌、颈前等部位的皮肤。一般均为多发。瘢痕虽较短小,也很少伴有功能影响,但高低起伏,凸凹不平,有碍美观且因难于清洗保持洁净,易于引起感染。桥状瘢痕和赘状瘢痕常由于皮肤组织的化脓性或特异性感染。形成皮下潜行扩展的腔隙,自发多处破溃,或经几个切口引流后,潜行腔隙顶方的皮下创面与腔隙的基底创面,各自在不同时间内先后愈合所致。
(七)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伴有灼痛和搔痒。增生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如深Ⅱ度烧伤和切取厚的中厚度片的供皮区创面等,偶尔亦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术切口,有自行退变软化的可能。在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增生往往延续几月或几年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突起高度减低,颜色转暗,充血消退,变软。有些最终可以平复,痛痒症状也大为减轻或消失。常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异物、炎症、牵拉等。全身因素如青壮年、妇女,尤其是孕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易发生增生瘢痕,而极少见于老年人,这可能与雌激素及垂体内泌素分泌旺盛有关。此外,种族、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亦与瘢痕增生有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步研究阐明。
(八)瘢痕疙瘩
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1年后,包括外科手术、撕裂伤、文身、灼伤、注射、动物咬伤、接种、粉刺及异物反应等,具有持续强大增生力的瘢痕。病变突出皮面,高低不平,形状不规则,质硬韧,向四周健全皮肤呈蟹足状浸润,奇痒难忍。好发胸骨柄、肩三角肌部、耳廓、上背等。
五、瘢痕癌
表现开始可为瘢痕上的丘疹样结节,有痒感,以后增大破溃形成恶性溃疡,其特点为溃疡边缘隆起增厚,伴角质增生或乳头瘤样改变。多发生于烧伤所致的挛缩瘢痕,常在关节临近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