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小儿脾虚专题---小儿脾虚知多少(1)

2019年07月03日 1002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从读书就得知,脾胃对人体很重要,当学了中医后,对脾胃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当我真正认识“脾胃”是在工作后临床中实践中的体会很深刻,虽然目前我们已进入小康社会,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脾胃病的发生好像有增无减,这也许让许多人不理解,现在条件好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脾胃虚弱”的人呢?自从工作后接触了许多小孩及自己身边的同事、部分成人朋友,其中不乏有一些新生儿,诊断了许多脾虚的患者,许多疾患的解决都要从脾胃入手。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小儿脾虚,解开更多家长的一些困惑,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长能从中受益。本文就自己的学习及临床体会及参考网络、相关书籍、相关人士的言论,撰写成文来做“小儿脾虚”专题系列,在此先行谢过,目的是让更多不懂得重视脾胃、调理脾胃的家长多多思考,在诸多误区中顺利走出来,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杨东新

    脾是人的基础,属土,脾胃为后天之本,“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所以是根基,脾不好会直接影响其他器官。正如我们的祖先总结的,《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

    由于脾胃在儿科临床上处于特殊地位,因此,调理小儿脾胃十分重要。《难经》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湿。”万全重视固护小儿脾胃之气,在《幼科发挥》中指出:“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固矣”。还指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弱,百病峰起”。故提出“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的观点,并强调:强脾胃宜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并取中和之道。

    所谓“脾常不足”系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古代儿科鼻祖钱乙及后来的儿科大家万全提出及完善了小儿五脏有余不足之说(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高度地概括了小儿五脏特点。如万全《幼科发挥》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此却是本脏之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时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水谷精微需要极为迫切,如脾胃功能不足,运化无力,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营养的需求又高,加之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与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等。皆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种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疾病在儿科临床上颇为多见。临床上,小儿之病以外感之邪,内伤饮食居多,然而内伤外感诸病之发生也往往与脾胃有关,故此认为脾胃不足,亦是儿科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小儿脾虚可能表现有:湿疹、黄水疮、鹅口疮、黄疸、手脚潮湿,这是表征。还会引起便秘、腹泻、痰多咳嗽,这是内症。缺乏微量元素在西医看来可以引起的问题,也是因为脾虚,吸收不好,所以脾虚直接的问题是消化不良,吸收不好,如缺钙会引起的佝偻病、盗汗、易惊等问题是脾虚造成吸收不好,所以不谈西医的说法,脾虚的症状还有盗汗、发育迟缓(特别是肌肉不多)、肥胖、睡觉不宁、露睛。小孩生下来,脾胃是第一个经受压力和考验的系统,所以也是第一个要巩固的系统,脾胃好了,其他系统才有充足的供给。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般调理得当,1岁以后脾胃就基本长成。2岁左右就可以承受各种压力了。但大多数宝宝没有做到,因为前面说的那些症状,可以用西医的补充各种微量元素方法掩盖脾虚的事实所以延误了补脾时机。延误补脾时机造成的后果,主要是发育不好、脾虚易感、甚至咳嗽哮喘。一般脾虚会在3个月到1岁期间表现明显,6个月以后是最佳的补脾时机。
   不是所有小孩都真的脾虚,但小孩的脾胃都肯定先天稚嫩,很多孩子的脾胃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脾虚再加上治疗不当,脾虚就加重了。一般是小时候脾虚,之后总是感冒,再之后习惯性咳嗽,诊断为哮喘,用了激素就真的终身哮喘。所以脾虚引发几乎大部分问题。在临床中所用之方,多为调理脾胃之方,不能不再次引发我的思考。
    脾虚的几个阶段:
    刚出生,一部分孩子在母体里郁热,出生后表现为胎毒、如黄疸、鹅口疮等。这实际上是脾热引起的胎毒。古代中医有拭口的传统,根据胎毒情况用甘草或黄连拭口,即用纱布蘸这些水给宝宝含。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有胎毒,但有胎毒的宝宝没有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脾虚,伤了脾胃,造成发育缓慢。所以很多得过黄疸的宝宝后来容易长得慢。这是第一个脾虚的机会。
    第二个是3个月左右,这时候因为食量增加,而且一些家长长期过量喂养,造成脾胃积劳成疾。也有因为母乳不耐受的原因,也有饮食过分的原因。这时候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原因。看宝宝的舌苔都会白厚,因为脾胃积食了。这时候并没有问题,严重的问题是这时候处理不当造成的。多数宝宝这时候腹泻、湿疹、鹅口疮等问题,都因积食造成脾胃湿热导致。但一般的治疗方法是外用药,或吃止泻药或当肠炎治用抗生素,这时候应当消积去湿热,王氏保赤丸就可以解决,另外用薏米粥可以去除湿热,虽然慢,但能起到长期的效果。
    第三个脾虚的机会是添加辅食之后,吃得多,而且和外面接触多,容易积食、着凉等原因导致腹泻。这时候主要是帮助消化,吃益生菌和其他帮助消化的东西。
    第四个机会是1岁以后,宝宝有了自主选择食物的能力,如果此前脾胃没有调养好,宝宝现在暴饮暴食,会导致脾虚,这时候导致脾虚的多数是看上去身体健康、食欲旺盛的宝宝。在这个阶段,这类宝宝容易表现出爱发烧,特别是表现为热症的发烧,如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情况。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控制饮食,及时发现积食情况。
    积食引起的症状
    脾胃是一个系统,脾为藏,胃为腑,可以理解为,脾是炉子、胃是锅。脾胃麻烦多,调养最重要。注意我们这里说的脾胃并不包括肠道,而且脾胃并不是解剖所说的器官,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并不仅仅在肚子里,它遍布全身,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么多问题都出于脾。
    所有前面说的问题,都需要以健脾为基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我们先说健脾基础,再说个案治疗。

基本的健脾方法

   基础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早纳五谷、多用杂粮

   以前的观念喜欢撑胖小孩,认为这样才健康,实际上这样容易伤害脾胃,留下后患。小孩的身体要慢慢调养,让脾胃逐渐适应。

   基本的方法是食疗和合理喂养,食疗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山药、大米、胡萝卜粥,主要是山药,健脾、固肠、补气,而且常吃无妨,另外它生于土,也可以润土,对于水土不服也可以有效。

   如果脾虚严重,可以用药物治疗。通常我建议的药是王氏保赤丸,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参术儿康糖浆。

    王氏保赤丸用于积食引起的各种症状,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迅速消积,大人腹胀也可以吃,但王氏保赤丸只用于应急,如积食发烧,腹胀,惊吓,疳积(疳积就是严重的积食)等情况。王氏保赤丸中含有巴豆、黄连、朱砂,目前还不知道是否还有朱砂。朱砂的主要成分是汞,不能多用,但少用无妨。使用朱砂主要是安定精神,目前多数中药已经不用朱砂了。对高烧惊厥有很好的预防作用。至于朱砂的危害,相对于惊厥的危害,要小得多,只要控制好,不会有问题,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但并不可怕,中药都有毒性,实际上是偏性(偏性是中药治病的基础,这个以后说吧,眼前就说脾胃)。不过,对于有蚕豆病(G-6-PD缺乏症)的患儿禁用,可能会引起溶血。

    注意,王氏保赤丸只用于应急,和辅助治疗,有实验证明王氏保赤丸辅助治疗支气管肺炎效果很好,实际上就利用了王氏保赤丸针对脾胃、肺的作用。基本上可以把王氏保赤丸当成儿科万能药。相对于猴枣散、保婴丹,王氏毒性小,价格低,适应面广。

    另外一个药是醒脾养儿颗粒。是苗药,可以健脾补血,针对脾虚造成的厌食、腹泻、盗汗、睡觉不安等情况,同时因为它有补血补气的作用,也可以治疗脾虚造成的便秘。这个药不是应急的,建议在脾虚比较严重,但还没有其他特殊症状(如发烧、严重腹泻)的时候吃。王氏可以用于任何阶段的宝宝,新生儿也可以吃,但醒脾养儿最好在6个月以后吃,可以比较巩固。

     第三个是参术儿康糖浆,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该品主要由白术,茯苓,山楂,山药,白扁豆,六神曲,麦芽,炙黄芪,太子参,蜂王浆,制何首乌,当归等16味经科学方法提炼而成。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小儿疳积,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多汗及营养不良性贫血。口味及疗效均较显著。

     第四个是启脾口服液。该药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等组成,功效:健脾和胃。主治脾胃虚弱诸证。本方以人参、山药、莲子健脾强胃补益中气为主药:配以白术、茯苓利湿健脾;更以三仙消食导滞,和胃健脾为辅。陈皮理气健脾,脾胃气旺则食增而生化有源;泽泻利湿止泻健脾,再配伍人参大补元气,身强而脾自健;此三味共为其佐。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消补兼施,以补为主。符合所谓“虚则补之”“损则益之”的原则。过补则留邪,过消则伤正,为此甘平之剂,少佐苦温之品,既能健脾养胃,又能理气消食止泻,全方甘而不腻,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寓消于补中,实为健脾和胃之良方。临床亦经得住考验。

    脾虚比较严重是针对前面使用食疗而言的,这时候已经出现了那些脾虚症状,并且时间比较长,综合问题比较多了。醒脾养儿颗粒,建议在6个月以后吃,每天吃一袋,分两次喝,连续吃7-14天。要注意的是,吃醒脾养儿的同时,必须配合食疗巩固,以前有人吃后各方面情况非常好,但过一段又不行了。要记住,药只能起到激发作用,并不能解决以后的问题,药尤其是不能帮助强健身体。王氏保赤丸的吃法 可以沾在奶嘴,或夹在馒头等固体里面喂稍大宝宝,尽量不要用水冲。

    如果4个月左右的时候出现严重的脾虚问题,也可以吃醒脾养儿颗粒,但要注意巩固。关键的是防范于未然,在不必吃药前就保护好脾胃。

 

脾虚的各种症状

    除了刚才说的基本食疗和药物,作为治疗脾虚的基础,还有就是脾虚引发的各种问题。按照出生顺序,脾虚主要可能引起的基本问题是1、脾热 2、脾寒 3、脾湿。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脾实。

  前面说的1、脾热 2、脾寒 3、脾湿 三个可能会结合在一起引发各种症状。

   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脾到肺的升化失常。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 ,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10ml姜水。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这就用炒薏米煮粥。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薏米粥用量一般50g 大米配50g 薏米,或固定一汤勺薏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脾热,这与湿热不同的是身体内湿气不大。脾热是因为积食久了,或久病伤津,有火的表现,所以也常说心脾积热。可以理解为,锅(胃)里水烧干了,火却没法关。脾热引发的症状有流鼻血、腮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热症。脾热容易发生在身体健壮、食欲旺盛的宝宝身上,因为饮食无节制,有些宝宝身体看上去很好,却总是发烧,就是这个原因。

   热、湿、寒三种情况组合,可以得出各种毛病。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生津,可以去脾热,严重的脾热可以在前面的粥里加金银花。

   脾热的外部表现是,舌苔黄厚,看上去干燥,喜饮水。嘴唇面颊红,舌头红,总之是大旱的表现。舌苔黄厚也可能是湿热,要看舌苔上是否有水汽,舌苔黄腻,好像一层水膜,就是湿热。

   身体弱的小孩一样可能脾热,但这种脾热根在阴虚,而不是脾虚。多数因为久病伤津、阴虚火旺,这种情况不能以清热为主,而应当以滋阴生津为主。舌苔裂开(可吃百合绿豆粥调理),当然是大旱之象,脾热不湿,但还要看如果看上去是泡裂的感觉就不一样。阴虚造成的热和脾热不同在于脾热的小孩看上去精神充沛,兴奋过度,相对而言阴虚的小孩萎靡不振,无论阴虚还是脾热,多吃生津食物就好。阴虚的小孩是虚火上浮,一般表现为烦躁娇气,实热的小孩一般表现为烦躁气盛,甚至大喊大叫。嘴周围长泡,多数是脾热。脾热,毒气上升,从口而出。

   所有脾气问题,一方面是性格,一方面是身体,小宝宝的脾气和身体有很大关系。

    正是因为在临床中处理了太多的脾虚宝宝,看到我们好多同事都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处于亚健康状态,才引发了我对小儿脾胃病的重新思考及总结。

   未完待续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