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的分型和治疗原则
2020年06月23日 881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食管裂孔是横膈上的卵圆形裂孔,它是食管、迷走神经、胃左血管的食管支及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进入腹腔的通道。在横膈的3个裂孔中 ,食管裂孔相对来说是最薄弱的,因此也最容易发生内脏疝。约在15世纪,Ambrose Pare首先描述了由胃通过食管裂孔所形成的疝。食管裂孔疝很常见,指的是腹段食管、胃食管连接部、部分胃组织和(或)腹腔内其他脏器和组织通过横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形成的一种疝,约占膈疝的90%以上。
食管裂孔疝患者早期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但会随着时问的延长而逐渐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典型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反酸、吞咽困难、出血与贫血和心脏症状(可有心前区痛、胸闷及心前区紧束感等)。巨大的裂孔疝可压迫心、肺和纵隔而产生气急、心悸、咳嗽、发绀等症状。西方人群的患病率在30%~50%之间,国内发病率为3.3%,女性多于男性。食管裂孔疝的发病机制包括膈肌食管裂孔周围结构弹性降低、腹内压增加以及食管短缩等。
食管裂孔疝可以分为4型:I型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胃食管连接部迁移至膈肌上方,胃保持在其正常的形态,胃底低于胃食管连接部。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约占95%以上。II型为食管旁疝:胃食管连接部保持在其正常的解剖位置,一部分胃底通过膈肌裂孔食管旁疝入胸腔。III型是I型和II型的混合型疝,胃食管连接部和胃底一起通过食管裂孔疝入胸腔,胃食管连接部和胃底均位于膈肌上方。IV型疝的特点是除了胃以外,还有腹腔内其他脏器如大网膜、结肠或小肠在疝囊内。
诊断的方法包括胃镜、上消化道造影、CT以及高分辨食管测压。主要的诊断方式是前两者。
1.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表现
滑动型裂孔疝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齿状线上移,贲门口扩大松弛,膈上可见疝囊腔。当鳞状柱状交界处即Z线和膈肌压迹之间距离大于2cm时,提示存在滑动型裂孔疝。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Z线上移约2~3cm,大多不形成疝囊,贲门处翻转内镜可见贲门与内镜之间的狭小裂隙;中度:Z线上移约4cm,疝囊形成,翻转内镜见贲门口松弛扩大,贲门与内镜之间呈圆形裂隙;重度:Z线上移约6cm,翻转内镜见胃黏膜嵌入贲门口。食管旁疝可以通过翻转胃镜观察,清晰可见疝囊底部经横隔进入胸腔,食管胃连接部位置正常。
2.上消化道造影
是评价疝大小,确定疝缺损解剖结构、胃的方向、胃食管连接处位置信息的重要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体位及呼吸变化,通过对造影剂钡餐的流动,对裂孔疝及胃黏膜进行较为全面的观察。滑动型裂孔疝主要表现为膈上疝囊与粗大胃黏膜的出现,食管胃角变钝,典型者可见A环(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环),B环(食管胃连接环),C环(胃通过食管裂孔狭窄环)的出现,即三环征。通常认为胃食管连接部与膈肌食管裂孔间距>2 cm考虑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2cm 的分离程度归因于生理疝。若造影剂从胃腔而流人食管旁膈上的疝囊则提示食管旁疝。
治疗方法
内科治疗原则为消除疝形成的因素、控制胃食管反流、促进食管排空及减少胃酸分泌。 对于无症状的I型食管裂孔疝患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控制进食量和体重等可以缓解;不宜餐后平卧和睡前进食;一般采取头高足低位睡眠;减少增加腹内压的行为如穿紧身衣、弯腰、呕吐等;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及便秘。对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的食管裂孔疝,应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等抗反流药物。
外科治疗
没有反流症状的I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是没有必要手术修复的。通过调节饮食、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方式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认为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应该行手术治疗:(1)内科治疗无效;(2)患者及家属手术意愿强烈;(3)发生巴雷特食管、食管狭窄、重症食管炎等严重并发症;(4)具有哮喘、嘶哑、咳嗽、胸痛及误咽等非典型症状,或经24小时pH值监测证明有重症反流。
手术方式很多,包括:Nissen、Toupet、Dor、Belsey手术;腹腔镜疝囊修补术、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磁括约肌增强术;机器人手术治疗;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内镜下贲门缝合术、内镜下药物注射法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
参考文献:
1.张海静,胡海清.食管裂孔疝诊治进展,中华胃肠内镜电子杂志,2020,7(1):33-37.
2.卢健,嵇振岭.食管裂孔的形态学研究进展,中华疝和腹壁外科电子杂志,2019,13(2):97-100.
3.张文凤,龙辉.老年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与处理,医学新知杂志,2018,28(3):240-242,249.
4. What Is a Paraesophageal Hernia? JAMA December 3, 2019 Volume 322, Number 2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