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接近2%)。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保守估计约有400万帕金森病患者,给人民健康与社会保障带来巨大负担。
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为运动障碍(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异常与肌强直),其经典病理改变包括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以及磷酸化α-synuclein聚集形成的路易小体(Lewybodies)与路易突起(Lewyneurites)。目前缺乏有效治愈帕金森病的手段。

早期帕金森病为什么难以确诊?
运动迟缓、肢体僵硬、静止性震颤、慌张步态等表现提示帕金森的可能性,这些运动症状可能是大脑黑质纹状体病变的结果,因此这些症状的出现是诊断帕金森的线索,但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较晚。
嗅觉减退、便秘、抑郁和睡眠障碍,可能在帕金森病运动障碍之前即出现,也是诊断的重要线索。这些表现早期比较隐匿,随着病情的进展才比较明显,所以这些线索提示帕金森病,但尚不足以“确诊”帕金森病。
此外,除了帕金森病,还有一系列帕金森综合征也有类似的表现。帕金森病诊断的最主要难点在于与帕金森综合征的准确区分。因此需要耐心地随访观察才能发现。如果想在帕金森早期就找到病变原因和表现,需要借助于先进的检查设备和检查方法。辅助检查方法有多种,其中头部核磁检查是基础,此外还需要根据病情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包括特殊的影像学检查、植物神经相关检查、认知功能相关检查、神经生化检查、基因检测等)。
现在医学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中医药在长期实践中,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将有利于两种医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和临床应用性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对世界影响深远,现今西方国家已承认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实用价值,并设立发牌制度和考试制度,说明祖国中医药学对疾病治疗是有效的,可靠的。
由于西药既不能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也不能改善已经损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所以仍属于对症治疗。另外西药治疗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耐药性,初期疗效较好,一段时间后疗效不明显,需要不断增加剂量,但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加速黑质纹状体多巴系统退变,反而加速病程进展;西药本身也有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等外周性的副作用,以及运动功能波动、睡眠障碍、精神症状等中枢性副作用等。所以现在多主张尽量推迟西药的应用。这些不足为中医治疗帕金森提供了很大空间。

帕金森病在度过药物蜜月期后,还会出现身体不适,肢体更加僵硬,深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在定颤散风汤问世前,中医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而在近些年中医药在治疗帕金森病上有较好的作用,定颤散风汤展现了中医药千年历史的风采,在治疗帕金森病上体现了定颤散风汤的特色和优势。获得了一些帕金森病患者的信赖。
定颤散风汤一般运用羚羊角、钩藤、天麻为主要,肝为风木之脏,应以中和为主,息风意在平息,切忌急躁暴怒,以防阴虚生风,疏肝养肾,温血舒筋之功,滋补肾阴,养血强筋骨,阴阳调和,有利于提高免疫力以及恢复脑与神经功能,多取寒甘之类,寒能清热,甘能调和,定颤散风汤方剂中常用牛膝,调和肝肾,养血通络舒筋。方中枸杞子、黄芪合用取黄芪养血活血之意,二者同量,气血双补,黄芪与枸杞子起到互补作用,方中运用灵芝减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原损伤,钩藤具有调节中枢神经功效,通脑活血。
从现代医学来讲定颤散风汤方中运用羚羊角、钩藤、天麻均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调节保护作用,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降血脂、抗内毒素血症、平喘、改善记忆、调节平滑肌等作用,有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