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注定让2020年成为不平凡的一年,到目前为止,累计确诊病例74680,这也使许多人非常关心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尤其是“发热者”。因为现在到处都在测量体温(小区门口,单位门口,火车站、汽车站,重要路口),发热与否也决定了你的去向,隔离还是不隔离,能上班还是不能去上班,到定点医院就诊还是到其他医院就诊等等,所以人们对是否发热非常关注,从义诊的病例来看,形形色色的“发热”都有,有的咨询的人问“大夫,我额头摸起来热是不是发热?”,“医生我体温36.5度是不是发热?”,“主任,我体温36.4-37.2之间波动是不是发热?”,从这些咨询来看,非常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发热。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发热、发热的常见原因、发热是否需要看医生、发热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疫情期间我发热是否需要到医院检查等话题。
一、什么是发热?
发热,就是指身体温度的升高超出了正常体温。然而所谓的正常体温,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在一天之中,早上体温较低,下午和晚上较高,剧烈运动,吃饭后也会有所升高,妇女经前或怀孕期间也略有身高。一般认为体温介于36.1—37.2℃之间,都被认为是正常体温。教科书上一般的定义为,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哪些?
发热是通过体温的测量来判断的,常用的体温测量方式分为口腔测量、直肠测量、腋窝测量、中耳测量和前额测量。一般来说,口腔的平均温度为37℃;直肠和中耳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6℃;而腋窝和前额温度比口腔低0.3-0.6℃。一般婴幼儿测直肠温度。
三、发热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体温的升高是多种原因引起你脑袋中的下丘脑,也称为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像调节空调一样将你的正常温度点调高了,然后就会感觉寒冷或出现寒战而产生更多的热量,最后导致体温的升高。常见的发热原因分为四大类:
1. 感染: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等;
2. 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系统性血管炎等;
3. 肿瘤:如肝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4. 其他原因:如药物引起的药物热,疫苗引起的副作用等。
一般来说,发热大多数都能找到原因,但如果你的发热超过3周,经过医生广泛而系统的检查,你的发热的原因仍不能明确,你就会被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四、发热是否需要看医生?
发热不是一种病,它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因此发热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最为重要。发热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对于感染引起的发热,发热代表着身体正在对抗感染。因此,发热本身是否需要治疗和看医生要根据不同的病因,患者年龄的大小和发热的程度来决定。
ü 一般对于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如果直肠测定的体温高于38℃,3-6个月的婴幼儿体温高于38.9℃,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体温高于38.9℃并且已经持续2天需要及时就医。
ü 对于2岁-17岁的儿童,如果体温低于38.9℃,如果没有其他症状,不需吃药,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在家观察就行,如果出现异常烦躁、嗜睡或非常不舒服需要及时就医。如果体温高于38.9℃,看起来不舒服,可以在家吃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如果3天还持续发热,这时就需要就医。
ü 对于成年人,如果体温低于38.9℃,如果没有其他症状,不需吃药,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在家观察就行。但如果出现严重的头痛、皮疹、对亮光特别敏感、颈部发硬或疼痛,持续呕吐、呼吸困难、胸痛、腹部疼痛、出现抽搐或意识障碍,应及时就医。如果体温高于38.9℃,没有不舒服,可以在家吃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如果3天还持续高于38.9℃,这时就需要就医。
五、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因为发热只是一种症状,医生需要做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一般也需要根据医生的初步判断后,再做一些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抗核抗体、免疫球蛋白和肿瘤指标等实验室检查和胸部X线或CT检查,来明确一下发热的原因。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医生一般给你开抗生素治疗。还要强度的是,抗生素不能治疗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药。一般来说,病毒感染需要多喝水多休息,通过自己的免疫抵抗力来战胜它。
六、疫情期间我发热,需要到医院检查吗?
根据国家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南,目前疑似病例的标准:一是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二是“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这两条标准也都需要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因此如果你发热和有流行病学史,并出现胸闷气喘症状的话,最好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