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灾后心理救援攻略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

2017年08月09日 1255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据阿坝州政府应急办消息,截至今日13时10分,经初步核查九寨沟地震已致19人死亡,247人受伤(中国新闻网)。


白衣战士正在行动。作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我们的任务不仅包括针对灾区人民及救援者的心理急救,还包括长期跟进的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灾难的幸存者均会经历巨大的心理冲击,波及情绪(如恐惧、悲伤、罪恶、无助等)、认知(如困惑、犹豫、记忆力丧失、自责等)、躯体(如疲倦、失眠、身体疼痛和紧张等)、人际(如无法信任或亲密、失控、感到被拒绝和放弃)等诸多方面。一项发表于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2017年年会的研究显示,相比于暴露水平较低的同龄人,高强度暴露于重大灾害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酒精滥用及情感创伤。

除此之外,搜救者及救援者也会经历高强度的冲击,同样需要加以关注。

灾后24-72小时内是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急救最重要的阶段,灾后3-30天同时是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急救的主要时期,对于防治急性应激障碍(ASD)、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其他精神障碍意义重大。

初步处理心理危机的十个原则


心理危机的初步处理关乎后续心理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可参考以下原则:

一、心理救援人员需首先衡量自身状况,确定目前自己的情绪、想法及自控能力均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并有充分的时间投入救灾工作。

二、需要表示对受灾者隐私的尊重。保证安全与建立信赖是心理危机介入的重点。

三、聆听受灾者对于这场灾害及主观痛苦的诉说,但不增强也不排斥。

四、教给受灾者用未来的视角看待危机,如灾害虽不可避免,但终将过去,且对人生可能有益。

五、引导受灾者重拾应对心理挫折的技巧,并给予指导及信心。

六、引导受灾者提高对当下的觉察力,包括自身情绪及外界环境,避免其陷入「呆滞」状态。

七、从受灾者熟悉的生态系统中,寻求渡过难关的权宜之道。

八、建立心理契约,相信彼此的诚意及相互通报的义务。

九、救援人员自己不宜单兵作战,背后需要有心理咨询与支持的专业团队。

十、对转换心理介入(由专业心理师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时机要敏感,并熟悉可以转诊的专业机构。


沟通技巧


倾听和交流是心理救援的重要环节。与受灾者进行沟通的要点如下:

选择安全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受灾者可自由、放松地表达内心感觉;

建立足够的目光接触,结合恰当的姿势和动作,表达出接纳和倾听的意愿;

注意对方言语和非语言(如眼神、音调及肢体动作等)的表达;

沟通时须专心,不可同时忙其它事情(如回信息),也尽可能不要被其它事打断;

保证沟通时间,避免打断对方;

倾听之余,适当地问一些简短的问题,且尽量使用开放式问句,例如:「多告诉我一些关于……」、「你可以说说看你的想法……」、「你觉得对你最困难的是……」。  

针对儿童的心理援助


儿童(<6岁)经历创伤后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这也体现在了DSM-5PTSD的诊断标准中。针对儿童受灾者,不同时段的干预措施如下:

自然灾害刚发生时,受创伤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呆滞、没有反应、爱哭闹、依恋他人、梦魇、失眠、容易受惊吓等。此时,救援人员的重要任务在于让孩子相信你会保护他。

自然灾害发生一段时间后,儿童可能表现为故意惹大人生气、一直诉说意外发生的经过、玩耍时重演灾害发生的情形等。此时,心理救援人员应帮助孩子了解他的害怕和难过,让其诉说或用其它方式表达出来。

在心理创伤的康复后期,救援人员应帮助儿童及家庭回复到之前的生活情形,如为重返校园做准备等。

识别自杀高危人群


以下受灾者的自杀风险更高,须警惕:

在灾难中死去亲人的人数不只一位;

缺乏稳定的家庭或社会支持;

长时间处于自我封闭、与社会严重疏离的状态。

自我保护


有时,受灾者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救灾人员,而后者的激烈反应可能导致沟通过程中的误解。应尊重且接受其情绪感受,并给予支持。

心理救援过程中,救援者自己可能出现如下症状: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生理不适;注意力无法集中及记忆力减退;麻木;担心失去自控力等。此外,救援者还可能因救灾不顺而感到难过甚至愤怒;过度地为受灾者的惨痛遭遇而感到悲伤、忧郁;自觉救灾工作不到位而出现罪恶感;摄入烟酒量增加等。

此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告知自己所有的感觉均属正常;

适时地将这些感觉和救灾经验与其它战友分享;

保证饮食、睡眠及尽可能安静和舒适的起居环境;

多给予他人肯定或鼓励,避免批评自己或他人的救灾工作;

有困难时,乐于接受他人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