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科普系列四:室管膜瘤,手术能治愈的髓内肿瘤
2022年04月03日 787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前面两期我们曾经介绍了两种最常见的髓外硬膜下肿瘤:神经鞘瘤和脊膜瘤,而在髓内肿瘤这一类中,最常见的要属今天的主角了——室管膜瘤。
初次听到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可能都是云里雾里
室管膜瘤难道是室管膜上的肿瘤?
室管膜又是什么东西?
别急,咱们一个个介绍。的确,室管膜瘤其实就是来源于室管膜细胞的肿瘤。在脊髓的正中有一个细小的纵行管道,叫做脊髓中央管,在其内表面有一层由室管膜细胞围成的上皮样膜,这也就是所谓的室管膜。室管膜瘤就是来源于这层室管膜细胞的肿瘤。
室管膜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好发年龄为30-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室管膜瘤好发于颈段脊髓和终丝(在脊髓最下端)。虽然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但整体来看属于少见肿瘤,发病率大约只有百万分之一。目前未发现有明确的病因,也没有证据表明室管膜瘤和饮食习惯、抽烟、喝酒有明确的关系。
之前提到过,大部分的椎管内肿瘤均为良性肿瘤,但室管膜瘤可以是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学不同,WHO把室管膜瘤分为三个级别:WHO I级、II级和III级,其中I级是良性肿瘤,II级属于低度恶性,III级则属于恶性肿瘤,但后者只占5%左右。
室管膜瘤在中央管内生长,多呈同心圆状,沿着中心管向上下生长。虽然室管膜瘤没有明显的包膜,但通常与脊髓组织分界清楚,不浸润周边的脊髓组织,因此就算是恶性的室管膜瘤,仍然有手术切除治愈的可能。
室管膜瘤虽然不侵犯周围的组织,但可以直接压迫脊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室管膜瘤生长缓慢,初期症状轻,就诊时经常长得较大。
室管膜瘤首发症状以局部的疼痛最为多见,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这种疼痛可以是肿瘤生长致使脊髓膨大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和硬脊膜,也可以是局部脊髓因肿胀缺血而引起的。
疼痛可较剧烈,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但往往不如神经鞘瘤所引起的疼痛强烈。
在性质上,以烧灼、刺痛、胀痛多见。随着室管膜瘤的逐渐长大,也会慢慢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包括肢体麻木、无力,病变部位以下感觉减退,步态不稳,大小便功能障碍等。
室管膜瘤同其他椎管内肿瘤类似,MRI与CT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除了看到肿瘤本身外,室管膜瘤在中央管内膨胀性生长,因此也可见数个节段的脊髓扩张。与脊膜瘤不同,室管膜瘤很少出现钙化,肿瘤上下两端反应性囊变,也即脊髓空洞更为常见,并且由于血运丰富,常常可出现出血,这两个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室管膜瘤的诊断。空洞在磁共振T2像上变现为位于肿瘤两端的高信号改变(左图),帽征则是由于出血沉积在肿瘤表面形成的的低信号改变(右图)。
随着室管膜瘤的生长,会对脊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越早治疗能获得越好的预后。由于室管膜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只要条件允许,都应积极行手术治疗。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在高清显微镜下进行,肿瘤与脊髓、神经、血管的边界清晰可见,利用术中实时电生理监测技术和显微外科分离技术,安全切除肿瘤。
与神经鞘瘤、脊膜瘤等髓外硬膜下肿瘤相比,室管膜瘤为脊髓内肿瘤,手术中需要切开脊髓,因此手术风险也就相应增加了。但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操作,电生理监测确保肿瘤切除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神经功能,现在已经可以做到肿瘤全切除而对脊髓功能影响甚微。
术后是否需要放疗取决于肿瘤切除的范围,组织病理级别以及术后MRI表现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
对于Ⅰ级和Ⅱ级的室管膜瘤,如果手术全切,术后不主张放疗,因为复发率很低,而且放疗会引起放射性损伤,放疗后局部黏连常导致二次手术时边界难以辨认。
对于间变性室管膜瘤,或者没有实现全切的肿瘤,应该行全脑全脊髓增强MRI扫描,并在术后2周实施腰穿,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明确有无脑脊液播散和转移。如果MRI和脑脊液检查都是阴性的,术后只需要实施局部放疗。
如果MR或脑脊液检查确定发生了播散,则要进行全脑全脊髓放疗,而不考虑肿瘤切除程度与组织学类型。
大部分室管膜瘤(Ⅰ级和Ⅱ级)全切除后复发率低,术后不需要放疗,单纯手术既可以获得治愈。复发后仍可以考虑二次手术切除。恶性室管膜瘤通过手术联合术后放疗,也可以取得相对较好的预后。
脊髓室管膜瘤术后需要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在手术后第一年,每3-4月复查一次脊髓MRl;第二年每4-6个月复查一次脊髓MRI;以后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脊髓MRI。在随访间期如果新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功能障碍、排尿困难以及疼痛等,需即刻复查脊髓MRI以排除肿瘤复发,以便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