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伴胆囊炎

2016年04月28日 1199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胆囊结石(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根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可有胆囊结石,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之分,但临床实际上,单一部位的结石是可能的但并非常见,往往几种部位的结石在同一患者中同时存在,欧美各国的胆石症患者其胆石多发生在胆囊内,仅少数病例(10%~25%)是原发于胆管中。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

       胆囊结石cholelithiasis cholecystolithiasis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莫非征常阳性。

       一旦结石造成胆道的梗阻,就会引起急性或慢性的并发症,促使病人就诊,急性梗阻性并发症很常见,慢性梗阻性并发症罕见。


1.急性并发症

       (1)胆绞痛:突然出现心窝部或右肋缘下阵发性剧痛,重者大汗淋漓,辗转不安,疼痛多在夜间或进油腻食物后发生,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后自然缓解或用解痉药后缓解,不伴发烧,可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绞痛由胆囊结石嵌塞于胆囊颈部引起时,B超可见到位于胆囊颈部的结石和胀大的胆囊;绞痛由直径0.5cm左右的胆囊结石降入胆总管引起时,B超除见到胆囊结石外,可见到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内如能见到结石回声可肯定诊断,但未见结石回声不能排除躲在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的结石,单纯的胆绞痛不伴发烧,黄疸或血,尿淀粉酶增高,5~6h以上不缓解的胆绞痛可继发感染而转化为以下3种并发症之一。

       (2)急性胆囊炎:由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口引起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炎症表现,以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等胆囊区的腹膜刺激征,不伴黄疸或血,尿淀粉酶增高。

       (3)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由降入胆总管的胆囊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阻塞胆总管出口,再加感染引起,整个胆道树,包括胆囊在内都有急性化脓性炎症,起病与急性胆囊炎相似但全身炎症表现更重,并有黄疸,表现为夏科(Charcol)三联征:上腹痛,寒战,黄疸;容易发生休克,血清ALT,AST增高,如同时有血,尿淀粉酶增高,表明合并急性胰腺炎,B型超声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小结石,胆总管增宽,如果见到胆总管内结石回声可肯定诊断,但未见结石回声不能排除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藏有结石的可能。

       (4)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有时,降入胆总管的胆囊结石在通过或停留于胆总管出口处时可诱发胰腺炎而不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称胆源性胰腺炎,起病与胆绞痛相似,但脐上,剑突下的压痛范围较广,同时血或尿淀粉酶升高,黄疸可有可无,B型超声检查除见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之外,还可见到胰腺肿胀,胰周有渗出液等征象;但胆总管内不一定能见到结石。

2.慢性梗阻性并发症

       (1)梗阻性黄疸:胆总管被继发性胆管结石阻塞但未继发感染,也未引起胆绞痛,因出现黄疸而就诊。

       (2)胆囊积水:因触到右上腹肿物或B型超声检查发现胀大的胆囊而就诊,是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口但未引起继发感染或胆绞痛的结果,胆囊管口长期阻塞后,胆囊胆汁中的胆汁色素被吸收,剩下无色透明的液体,称为“白胆汁”。

       结石造成胆道梗阻后,引起梗阻上游的胆囊或胆管扩张,结石可因此而松动,向上漂浮使梗阻解除,或者造成梗阻的结石不大,也可能被驱过胆囊管或Oddi括约肌而使梗阻解除,随后炎症消退,症状消失,经过一段平静的间隙期后,一般都会再次发作,处于间隙期的病人,又像出现梗阻前一样,或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所谓的“慢性胃病症状”。

疾病诊断

       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如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疾病治疗

一、手术治疗

       新式日本富士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借助高科技产品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先用气腹针经腹部穿刺置入腹腔镜探察胆囊位置、外观及是否有粘连,确认胆囊外部正常后,在肋缘下行2cm小切口入腹,牵引胆囊,在胆囊底切开约0.5cm的切口插入胆道镜,用负压吸引器吸净胆囊内胆汁,同时放入生理盐水冲冼胆囊腔,使视野清晰,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取净胆囊内结石。最后用胆道镜反复检查胆囊腔内有无细小结石残留,并观察胆汁流入胆囊情况以排除胆囊管内有结石嵌顿。确定胆囊内无结石后,用可吸收线细心将胆囊分两层缝合,最后再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适应症:①适用于单发胆囊结石;②多发胆囊结石;③有或无症状的胆囊结石;④反复胆绞痛发作的胆囊结石;⑤无结石崁顿;⑥非急性炎症病期⑦胆汁透声好;⑧胆囊壁厚0.3~0.5cm;⑨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30% ;⑩患者自愿要求保胆治疗。


胆囊结石手术

二、溶石治疗

       (1)口服溶石疗法。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口服溶石药物主要有两种: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去氧胆酸(VDCA)。这两种药物通过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分泌使胆汁去饱和,不饱和胆汁则具有溶解胆固醇的作用,使胆石表面的胆固醇分子不断地被溶解,胆石体积逐渐缩小以至完全溶解。

       (2)灌注溶石法。早在上个世纪末已有人研究胆总管探查术后残留结石的溶解问题,以后有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具有溶石作用的药物。将溶石药物注入到胆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溶石的确切效果尚待大量临床实践来证明。直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种既能有效地溶解结石而又较为安全、副作用小的药物。

       (3)中药溶石疗法。中药治疗能够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排除血液内产生结石的有毒物质,去除其产生结石的物质基础,较大的结石能使之溶化,破碎变小而排出体外,清除内毒素后,由于净化了机内环境,从而防止结石复发。常用中药制剂有胆石溶消汤、溶石汤和排石护胆煎。

三、体外震波碎石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shock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8mg/kg/d,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11.2%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四、其他疗法

       如耳压疗法排石、耳针排石等。

       相关饮食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3、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结石,所以,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其它饮食注意事项:

       1、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2、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3、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7、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