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高血压治疗——季节交替谈谈高血压那些事(2)
2020年03月01日 916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疫情发生,恰逢冬春季节交替,春暖还寒,这也是心血管病高发的季节。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广大心血管病患者正常医院就诊途径受到影响,在“居家模式”下,心血管病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就尤为重要了。
今天我们就谈谈高血压那些事之二:知晓高血压治疗。
1、抗高血压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危险的作用如何?
研究资料显示,血压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是连续性的,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血压越高,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越大。年龄40-70岁的个体血压从115/75至185/115mmHg的整个范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心血管疾病危险倍增。
诸多临床试验表明,抗高血压治疗能使脑卒中下降35%-40%;心肌梗死减少20%-25%;心力衰竭减少50%以上。
在1级高血压(也就是指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轻度增高患者)并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如经治疗使收缩压持续下降12mmHg,每10年治疗11例病人,可减少1例死亡;伴有心血管疾病或靶器官损害者,每10年治疗9例病人,减少1例死亡。
2、何时启动降压治疗?
大家通过上面的问题,了解了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危险的独立与重要的危险因素后,就应该懂得“高血压越早启动治疗越早获益”。也就是要求大家主动参与高血压管理,做到防线前移。
血压数值多少开始启动治疗呢?请牢记140/90这组数字。也就是说如果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要启动高血压的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
2018年新版的中国与欧洲高血压指南都强调了“积极干预血压策略”,即使低危的1级高血压患者,若改善生活方式一段时间后血压仍高,即应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治疗。对老年患者(年龄65-80岁),收缩压在1级高血压区间内(140-159mmHg)也应启动药物治疗(能耐受的话),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3、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都是一样的吗?
关于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在2018年中国高血压新版指南中,主张一般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若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新指南强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尤其伴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病、心力衰竭患者,以取得最大程度的心血管获益。
关于老年高血压降压目标值,在65-79岁患者,首先降至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则降至140/90mmHg以下;年龄≥80岁患者降至150/90mmHg以下。
妊娠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建议降至150/100mmHg以下。
4、高血压的病人确定治疗方案前应做哪些方面的评价?
对于明确诊断高血压的病人应做三方面的评价:(1)评价生活方式,确定有无影响预后和对治疗有指导意义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共存疾病。(2)查找可确定的高血压病因,除外继发性高血压。(3)确定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
评价手段包括病史收集、物理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诊断手段。
物理检查包括正确测定血压,并经对侧上肢血压测定加以确认;检查眼底;计算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听诊颈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注意有无杂音;触诊甲状腺;详细检查心肺;检查腹部,注意有无增大的肾脏、肿块和异常主动脉搏动;检查下肢,注意有无水肿和动脉搏动情况;检查神经系统。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血清钾、钠、钙、肌酐、血糖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测定尿白蛋白含量或白蛋白/肌酐比。
影像学检查包括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器官的彩超、CT、磁共振等。
对于难以控制,尤其联合使用3种或更多抗高血压药物,未能控制的高血压,应全面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5、高血压患者治疗方式有哪些?
高血压的治疗方式分为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要通过宣传,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治疗率。
要把长期坚持非药物疗法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贯彻终生。但也不能讳医忌药,用非药物疗法代替药物疗法。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降压药,长期坚持合理使用,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高血压患者应认识到长期平稳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控制血压达标,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须注意,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而不能盲目相信小广告或伪科学宣传。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或食疗替代降压药治疗。
6、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对治疗高血压有什么意义?
首先,改变生活方式对于预防高血压有重要作用,如前所述,对血压正常者,要鼓励改变生活方式,高血压前状态者,首先要认真改变生活方式。
对高血压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本身即是降压治疗的措施。改变生活方式可增强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作用,可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已有临床试验证据表明,改变生活方式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它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
(1)保持理想体重: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体重指数保持20-24kg/m2,体重减重10kg,血压可下降5-20mmHg;
(2)低盐: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以下。血压可下降2-8mmHg。
(3)平衡膳食、控制摄入热量:强调丰富营养与吃动平衡,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加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以上,水果200g以上,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每日食油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控制碳水化合物与热量摄入。
(4)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每天步行6000步以上。或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血压可下降4-9mmHg;
(5)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提倡选择适合个人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6)戒烟戒酒:不吸烟;不提倡饮酒;如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精量不超过25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2-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患者应戒酒。血压可下降2-4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