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颅内胶质瘤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2020年03月27日 795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脑胶质瘤是起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5%左右。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中老年人群尤为明显。据文献报道,中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人/10万人,年死亡人数达3万人。

  如同其他肿瘤一样,胶质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其脑胶质瘤的发生机会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

  脑胶质瘤分类:

  1、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划分:

  星型细胞瘤——星形细胞。

  少枝细胞瘤——少枝细胞。

  室管膜瘤——室管膜细胞。

  混合胶质瘤,例如少枝——星形细胞瘤,包含了混杂类型的胶质细胞。

  2、按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划分:

  目前虽然有很多关于胶质瘤的分级系统,但是最为常用的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级系统。根据这一分级系统,将脑胶质瘤分为1级(恶性程度最低、预后最好)到4级(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

  3、按肿瘤所处的位置划分:

  幕上胶质瘤:位于小脑幕上,主要是大脑半球,为成人最常见脑胶质瘤(70%)。

  幕下胶质瘤:位于小脑幕下,主要是小脑半球,为小儿最常见脑胶质瘤(70%)。

  桥脑胶质瘤:位于脑干。脑干包括间脑、桥脑和延髓三个部分,其中桥脑包含呼吸等重要生命功能。在桥脑施行手术,具有很大的风险。

  脑胶质瘤检查:

  患者有临床表现后,就诊时最常做的检查包括头颅CT与MRI。

  1、头颅CT

  可以初步判定是否有颅内占位。胶质瘤在CT上,往往表现为脑内、低信号的病变;低级别胶质瘤一般无瘤周水肿,高级别胶质瘤往往伴有瘤周水肿。

  2、磁共振成像(MRI),在显示肿瘤的部位、性质等方面,要优于CT检查。

  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颅内压增高和其他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脑组织受肿瘤的压迫、浸润、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症状,造成神经功能缺失。

  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脑胶质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手术不仅可以提供最终的病理诊断,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的其他治疗提供便利。对于一些低级别胶质瘤,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手术的完整切除,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以及长期存活。

  二、放疗

  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后,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也要考虑进行放疗。

  三、化疗

  化疗及靶向治疗在胶质瘤的治疗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替莫唑胺的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预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