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臭手术的三大门派—第三篇小切口派(原创)

2017年11月05日 953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此文为该系列原创第三篇,之所以姗姗来迟,缘于对小切口-改良小切口-改良微小切口手术认识过程中走过弯路、撞过南墙,今终得以修成正果,与诸位分享心得。


        改良小切口手术,顾名思义,是对小切口手术进行了改良,经典的小切口因为其完全在直视下切除作怪的顶泌汗腺,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治愈概率,同时在她诞生的那一刻起,传统的切皮手术失去了其在该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患者不再需要切除整块的皮肤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虽然其技术本身也存在诸如出血、血肿、皮瓣坏死这样严重的并发症,但是在腋臭治疗的历史进程中,她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腋臭手术从巨大切口跨入了小切口时代,也为日后的微创手术奠定了基础和实践经验。


        小切口手术的术式同样五花八门,有直线型、有S型、有W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科医生对手术该切掉多少东西争论不休。以前做传统切皮手术时似乎这不是什么问题,一股脑一锅端走了事。但如今不然,皮肤要保留。那么问题来了,保留多少?皮片削薄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目的?于是乎各种薄皮片应运而生,笔者见过有术者将皮片均匀打磨成薄如蝉翼几近透明,功力不可谓不深。然而数年后风向逆转,不断出现的复发案例使大家开始聚焦基底面皮下组织的修剪问题。曾有不少医生作了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发现顶泌汗腺分布竟然可以深达皮下1cm甚至更往下的位置。于是掘地三尺掏空腋下一度成为主流,腋臭手术也被戏称为“挖窝”,名动天下。但新问题接踵而来,更多的出血病例、大血肿、积液、损伤神经,尤其是体型偏瘦腋窝凹陷的患者,术后尺神经受损、上肢乏力肌力减退阻碍了这种术式的广泛普及,外科医生纷纷避而远之。笔者多年前曾在一次科内学习上谈到,腋下各层组织中,浅筋膜是底线,突破了底线,手术就过了头,并发症几率就成倍增加。然而不突破底线,何以界定深度?理想化的指望每一例手术都清晰地解剖出浅筋膜那是不现实的。


        趴在浅筋膜表面的那一根血管成为了重要的解剖标志。问题似乎一个一个得到了解决,但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深入,最终绕不开的是疗效与美观的平衡。经典小切口3-5cm的切口长度肯定是算不上美观,回头看看甚至感觉简单粗暴。当外科已进入微创时代,当越来越多所谓的微创手术横空出世时,固守着陈旧的技术已不能适应专科发展的需求。改良就成了必然。缩小切口,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成为改革的重心。切口一而再再而三被缩小,2-3厘米成为常态,加上对腋窝解剖理解的不断加深,手术后遗症也明显减少,笔者曾经将过去手术后拆除包扎比作拆除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故惴惴不安,提心吊胆。而如今,这早已成为过去,信心完全可以提升到拆除包扎后即可不用再次复诊。


        改良的成效是惊人的,但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当其进入深水区,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改良小切口手术已进入1.0时代,也称为onecm时代,即手术切口仅1cm的微小切口。技术的革新建立在厚重的经验沉淀之上,每一个伟大的改变都源于勇敢的开始。对于任何手术来说,安全和有效是永恒的标准,所有的改进和创新都必须围绕着这一主题。在未来,腋臭手术无论如何发展,其核心价值是能够彻底去除异味,这永远是无法撼动的评判标准。曾有患者为了追求疗效不惜一切代价,歇斯底里,这也是不正常的表现,为医者必须警惕,也必须避免掉入唯疗效论的无底深渊,因为这里水很深,笔者后续将撰文详谈。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这句话适用于腋臭改良小切口手术再合适不过!


【作者信息:陈斌医生,上海清沁医疗美容门诊部常务副院长,原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腋臭手术专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