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2022年10月10日 93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血证论》所载豁痰丸原方,竹沥仅3钱,约合今之9g,而江老临证多重用300mL,是否非用这么多不可?

竹沥一味,非重用不可!这是江老的独家经验,也是他在患病自疗中的亲身体验。江老40年前,向有痰饮宿疾,初则咳嗽、胁痛、寒热如疟,服香附旋覆花汤而愈。不久,又受外感复发,外证不彰,唯咳嗽痰多,胸部牵掣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用香附旋覆花汤亦不效。又数次更医,皆不中窾。


病益剧,呼吸、转侧均牵掣胸部作痛,仰卧于床,不敢稍动气喘痰鸣,痰浊稠黏,有如怡糖呈筋丝状,咯至口边而不出,须用手捞之,7日之间,饮食不进,口干欲饮,入水则呛,势近垂危。

他的老师陈鼎三先生说:“使用豁痰丸。”因夜深无竹沥,权用莱菔汁代之,连服2煎,病无进退,其师亦束手。恰外地来人延请初诊,其师匆匆而去。天明,江老的师兄师弟多人会诊,忧心如焚,连拟数方,江老皆不首肯,且曰:“本是豁痰丸证,毋事更张。”

乃嘱人急砍竹子,多备竹沥,仍煎豁痰丸,兑入竹沥3碗(约500mL),下午3时服头煎,黄昏服二煎。至半夜,感觉痰浊已减少,气喘胸痛亦减轻,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诸症大减。其痰浊既未吐出,亦未泻下,于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且知饥索食。守方再服1剂,便可扶床走动,2日后即可出门。改用气阴两补方药调理半月,身体康复如初。

这一次出人于生死存亡之间的亲身经历,用江老的话说,叫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从此以后,江老用本方抢救痰热壅肺伤津危证时,便推己及人而重用竹沥,屡用不爽。

竹沥何以有此卓效呢?《本草衍义》说:“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癫顶可降,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实践证明,竹沥重用之,其清热豁痰与润燥生津两擅其长,无出其右者,据江老体验,每剂最少不能少于60mL。又豁痰丸原方用的是荆竹沥。江老临证时就地取材,曾用过淡竹沥、苦竹沥、茨竹沥等,疗效均不可靠,而以苦竹沥为优。最后再强调一次: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什么是竹沥?

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它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化痰止咳平喘药。制法为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无杂持者为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主要用于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咳嗽,痰黄粘稠;亦可用于痰热蒙蔽清窍;痰热中风,舌强偏瘫;小儿惊风,四肢抽搐,常配清热化痰,息风定惊药。

竹沥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竹汁、竹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或竹状乔木或灌木淡竹的茎秆经加工火烤沥出的黑色粘稠液汁。

产地:华东、中南、西南产竹地区均可制造,天津亦有生产。

加工方法:取新鲜的淡竹,截成20~30厘米的段,纵劈成块。装入铁桶内塞紧,桶外糊泥,桶口用铁丝纱封住,斜悬于铁架上,下面放一容器。然后在桶的周围微火烧烤。其油即滴沥于容器中,称竹沥油。

竹沥膏:取竹沥油,加入十倍的饴糖,加热搅拌均匀即成。

性状鉴别:呈黑油膏状。具烟油样气,味微苦涩而有清凉感。

竹沥水:取竹沥油0.5kg加入清水5kg,白矾30g置铜锅内,加热熬煮,放冷沉淀,取其上部清液约4kg。

性状鉴别:呈淡棕红色液体状。气味同竹沥膏。

功效与作用:清热化痰。

炮制:生用。

性味:甘、大寒。

归经:入心、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止咳定喘。

主治:中风不语,痰迷癫狂,瘟热咳嗽,消渴烦闷。

临床应用:1、治风热咳嗽。凡感冒、急性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表现有痰火炽盛、胸闷短气、喘息、口干声嘶、咳痰艰难者,宜用甘寒之竹油,配清热、祛痰药,方如清痰泻热方。

2、治中风,作用和用法与天竺黄相同。

附:1、竹沥有时不易取得,实用性颇受限制,目前多以天竺黄代替,如两者都缺,可勉强以竹茹代之,但清化痰效力大减。2、竹沥与天竺黄比较:两者都能清热、祛痰、镇惊,但竹沥大寒,其性滑利,清热润操之力较好,且通透达经络,治四肢拘挛;竺黄微寒,其性较缓,故多用于小儿。3、姜汁常配竹沥同用,即可加强祛痰效果,又能以其辛热制竹沥之寒滑,以免伤及胃气。

用量:30~90g。冲服。

处方举例:清痰泻热方:象贝母9g,杏仁9g,竹沥60g(冲服),芦根30g,冬瓜子9g,桑白皮9g,枇杷叶6g,水煎服。

注:1、制造竹沥的原料应以淡竹为正品。但目前淡竹与小杂竹均可取用。

2、竹沥油为配制竹沥膏和竹沥水的原料。配方中少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