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2019年01月17日 911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造成骨折的因素很多,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拉伤、积累劳损、骨骼疾病等。
分类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为不完全性骨折和完全性骨折;根据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
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包括休克、发热,局部表现包括疼痛与压痛、局部肿胀与瘀斑、功能障碍。骨折的专有特征包括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骨折的X线检查 骨折的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线检查时应摄临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摄特殊位的X线片;应注意与健侧作比较;对临床症状明显的阴性病人在2周后复查。
骨折的愈合
血肿机化演进期(2周)→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局部无反常活动、压痛、纵向叩击痛;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功能上为外固定解除后伤肢满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量达1分钟、下肢能不扶拐平地行走3分钟且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包括年龄、健康状况的影响;局部因素有骨折的类型和数量、骨折部位血液供应、感染、软组织损伤、软组织嵌入;治疗方法方面有多次反复手法复位、切开复位、骨膜过度剥离、过度牵引、固定不确实、清创不当、不适当的功能锻炼。
骨折的急救
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一般处理措施包括包扎伤口、止血、外伤骨折端处理;妥善固定;迅速转运。
骨折治疗的原则
复位 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骨折部位的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成人下肢骨折缩短位移不超过1cm。长骨干横骨折对位应至少达1/3左右。干骺端骨折侧方移位至少应对位达3/4左右。儿童下肢骨折缩短应控制在2cm以内。
固定 将骨折维持于复位后的位置至坚固愈合。外固定方法包括小夹板固定、石膏绷带固定、外展架固定、持续牵引、外固定器;内固定可使用金属内固定物、可吸收材料。
功能锻炼 尽快恢复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萎缩、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早期阶段:1-2周,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防止肌萎缩;中期阶段:2周以上,进行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强度和范围缓慢增加;晚期阶段: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通过锻炼消除肢体肿胀,改善关节僵硬,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