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病】跟痛症:脚跟痛是怎么回事?

2019年12月12日 851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疾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本病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及肥胖之人。临床跟痛症常伴有骨刺形成,但足跟痛的程度与骨刺的大小不成正比,而与骨刺的方向有关。如骨刺斜向下方则常有疼痛,若骨刺与跟骨平行,可没有症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沈炜亮

有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跟痛症?

引起跟痛症的原因虽有多种,但主要的病因是跖腱膜或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

1,跟腱止点滑囊炎:主要因穿鞋摩擦所致,尤其是女性经常穿高跟鞋,鞋的后面与跟骨结节之间反复摩擦,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使滑囊增大,囊壁增厚,发生本病。

2,跟骨下滑囊炎 (纤维垫和跟骨之间):外力刺激下纤维垫萎缩不能保护跟骨下滑囊而发炎。

3,跟骨下脂肪垫炎或萎缩:一般患者有外伤史,多因走路时不小心,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路伤,引起跟骨负重点下方脂肪组织损伤,局部充血、水肿、增生或萎缩。也可年轻女性久穿拖鞋而感受风寒

4,跟骨骨骺炎:本症只发生于跟骨骨骺出现到闭合这段时间内,跟骨第二骨化中心从6~7岁出现,13~14岁逐渐闭合,所以本病多发生在少年发育生长期

5,跖筋膜炎:跖腱膜是维持纵弓的重要结构,紧张的跖腱膜犹如弓弦维系着成拱形排列的足部诸骨。本病因长期的职业关系站立在硬地面工作,或因扁平足,使距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其起点处因反复牵拉发生充血、渗出,日久则骨质增生,形成骨刺。足底跖腱膜炎是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 80%。足底跖腱膜炎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压痛为主要特征。

6,跟骨高压:跟骨血窦充血、淤血,可能和长久站立、走路有关;也可能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所致。患者开始走痛,继之不痛,走久又痛;有时白天可疼醒。克氏针减压有效

7,小趾展肌神经卡压症:小趾展肌神经是跖外侧神经第一分支,行经展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之间,跟骨结节内侧突前可能被卡压或病变(特别是骨膜支),可能与足底腱膜炎发生有关,跟骨骨刺不一定会造成神经源性跟痛症。其痛多向前放射到足腰部

8,肾虚性跟痛症:年老体弱或久病卧床,肾气虚衰,则骨萎筋弛,现代医学认为久病卧床,足跟部因不经常负重而发生退行性变,皮肤变薄,跟下脂肪垫部分萎缩,发生脱钙变化而致

9,跟骨骨刺:骨刺斜向下方则常有疼痛,若骨刺与跟骨平行,可没有症状。

不同原因引起的跟痛症各有什么临床表现?该如何自我鉴别呢?

跟腱止点滑囊炎:在跟腱附着处肿胀、压痛。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产生疼痛。冬天比夏天严重,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

检查:在跟骨后上方有软骨样隆起。表面皮肤增厚,皮色略红,肿块触之有囊性感及压痛。

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硬肿胀及压痛,但无囊性感。

跟骨骨骺炎:多见于6~14岁的儿童。主诉足跟部疼痛,走路可现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结节后下部疼痛,有轻微肿胀。X光片显示:跟骨骨能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后线增宽。16岁自愈

跖筋膜炎:跖腱膜炎的疼痛常表现为起步痛。最常见的特点是晨起下床最初几步时疼痛最重,痛感类似踩到钉子或被刺扎到。有时疼痛会迫使患者在原地站立良久,不敢活动。但是行走几步后疼痛就会明显减轻,会消失。再一个特点就是负重活动或大量活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有明显缓解,可是当从休息的地方起立再想行走时会又会发生疼痛。跟骨骨刺与跖腱膜炎没有明显的相关节性,大多数有跟骨骨刺的人并没有足跟痛。当患跖腱膜炎时,在跟骨的起点处会有微小的撕裂。按压足跟底面内侧1/3时,90%的患者出现剧烈的疼痛,不过疼痛与患者主观感觉到的行走疼痛程度可能不一致。

肾虚性跟痛症:站立或行走时双侧足跟部酸痛乏力,但局部无明显压痛。 X光片显示:跟骨本身稍有脱钙外无明显的异常。

跟痛症该如何治疗呢?

主要原则:针对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1,肢体锻炼:主要包括跖腱膜牵拉和跟腱牵拉锻炼。由于跟腱挛缩是引起跖腱膜炎常见的原因,而跖腱膜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复的牵拉跟腱、跖腱膜是减轻跖腱膜炎患者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简易的锻炼方法,找一个鸡蛋大小的圆球,有空的时候就踩着滚来滚去,对足底筋膜起到按压、牵拉的作用,别嫌疼;睡前、醒后,掰脚掌,就是把几个脚趾往上掰,也对足底筋膜起到牵拉的作用。

2,纠正足部内线不足:如使用足垫,高弓足使用半硬适应性足垫,平足使用稍硬的支撑性足垫,能够减轻跖腱膜牵拉,使用跟骨垫可减轻足跟部的冲击力量,从而减轻疼痛。研究表明矫形器可减轻足的旋前,减轻纵弓的塌陷。跟骨垫能减少或分散跟骨撞击的应力,缓冲和支撑跟下的纤维脂肪组织从而起到治疗跟痛的效果。

3,肢体固定:疼痛严重时,可用夜间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踝关节背伸5°~10°,以免使跖腱膜在夜间痉挛,晨起活动时引起疼痛。

4,消炎镇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多数跟痛症是由滑囊、肌腱、韧带炎症引起的,而此类药物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故对大多数跟痛症的急性疼痛发作和长期疼痛是有效的。但是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强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5,体外冲击波疗法:已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足底跖腱膜炎的方法。它的治疗原理是通过液体介质传播压力的变化,理论上认为它可以增加血流量来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和诱导炎症介导的修复,可促进骨和肌腱交界处新生血管增生、局部血运增加、加快局部炎症的消退,从而起到治疗跖腱膜炎的作用。众多学者通过试验证实冲击波是治疗顽固性跖腱膜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6,手术治疗:极少数病人经过6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方案的确定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足跟痛产生的主要原因后确定。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

软组织松解;

足底神经松解;

跟骨截骨;

跟骨骨刺切除;

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

跟痛症可以预防吗?

跟痛症在中老年人发病是很普遍的,给他们增添了很多痛苦。现在由于高跟鞋的广泛使用,女性患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1,首先要注意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如旅游鞋、休闲鞋。既防寒保暖又保护跟骨。足底筋膜炎的疼,是由于牵拉造成,牵拉的原因就是走路时脚从足跟到足趾与地面接触的这种滚动造成。所以选择鞋底厚一点,尤其是后跟厚一点的,也可以加垫后跟垫,可以缩短这种走路时脚掌的运动行程,减少牵拉。

2,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尽可能的做非负重锻炼,如骑自行车和游泳,足部疾病时尤其是不能在鹅卵石建成的“健身路径”上行走,这样对足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平时运动的时候注意不要尝试超负荷的运动。

3,不经常锻炼身体的人,偶然一次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劳动容易患跟痛症。因此,除了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外,要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需要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注意间断休息,防止足部过度疲劳。

4,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足部卫生和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足的健康。

二次整理者:阮登峰/沈炜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浙江大学骨科研究所;

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

浙江省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再生医学工作组;

本人专业诊治范围:
1,肌腱病&肌腱/韧带损伤:肘-网球肘;肩-肩周炎,肩袖损伤;膝-弹跳膝,跑步者膝,前交叉韧带损伤;踝-跟腱炎,跟腱断裂;手腕部-腱鞘炎;筋膜炎
2,再生医学技术治疗运动系统疑难杂症,包括: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的修复、重建和再生;
门诊类型:肌腱病专科门诊!

致谢:感谢曲新涛医生,刘俊建医生,郝迎春医生及张鹏、马显志等人的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