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

2016年09月28日 430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慢性损伤史,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经常作弯腰工作,亦有人过去曾经抬重物或腰部突然扭转等。有时咳嗽、打喷嚏、便秘、冷于时在水中作业等,由于腹压增高和脊柱两旁肌肉收缩,亦可诱发椎间盘突出症。但是由高处附落,腰部严重外伤,可以引起腰椎骨折或脱位,却鲜有引起腰椎间盘突出。这表明腰部慢性损伤,可致腰椎间盘突出,而腰椎间盘突出常常是发生在原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慢性损伤则能促使椎间盘发生退变。在临床上亦有一部分患者否认或不能回忆超既往外伤史。

       (一)前驱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发生椎间盘突出症以前的一段时间内,便可有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症状。腰椎退行性改变可以一直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亦可有以下前驱症状。这此前驱症状并无特异性,其他疾病也可有类似表现。

       1.急性腰痛

       50岁以上的人很少有从未发生过腰背痛的。这种急性腰痛的发作往往并不是由于重体力劳动扭伤引起,而是由于一些轻微的动作所诱发。例如弯腰拣地上的东西,或弯腰洗脸,突然感到腰部剧痛而不敢活动,病人常认为是"闪了腰""扭了腰"。轻者尚可勉强小心翼翼地行走,重者则卧床不起。这种发作,经过卧床休息或服些止痛药物甚至不经治疗,可以渐渐自愈。

       2.腰背痛反复发作

       这种现象提示椎间盘退变合并椎间关节不稳或后关节过伸。Rowe对一组工人进行调查,发现病人中有85%腰痛发作的间歇期为3个月到3年,每次发作持续3天到3星期,在间隙期无腰痛。大多数是由于反复后关节过伸扭伤而诱发。正常的后关节在后伸时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而退变椎间隙的后关节已处于过伸状态,此时脊柱再作过伸动作,容易发生关节囊损伤。

       3.慢性持续性腰痛

       这种病人往往只有几年反复发作的急性腰痛病史,以用则逐渐转成持续性腰痛。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稍不注意就会引起腰痛加重,故每一动作都十分小心。

       4.颈腰综合征

       下腰椎间盘退变最易引起临床症状,而这种退变往往是多节段的,有时还可以影响到颈椎并出现颈腰综合征。一般当病人因腰痛来就诊时,颈椎的退变不未出现症状,或者是症状很轻而不为病人所介意。出现颈腰综合征时,病人叙述全身都痛。颈部疼痛可以放射到枕部、双肩,且可向上肢放射,有时还可放射到胸部。腰部的退变性则可引起两侧下肢疼痛。这种情况有时会被医师认为是神经官能症。或因医师抓不住要领而草率处理。

       (二)腰背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绝大部分都有腰背痛。腰背疼痛既可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出现在腿痛之后。一部分患者不明原因突然发生腰痛,一部分病人则在某次较明确的腰部外伤之后出现腰痛。腰背痛和外伤可有间隙时间,短者数天,长者间隔数月乃至年余。患者腰背痛范围较广泛,主要在下腰背部或腰骶部。发生腰背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时,刺激了外层纤维环及后纵韧带中的椎窦神经纤维。如果椎间盘突出较大,则可刺激硬膜而产生硬膜痛。由于韧带、肌腱、骨膜和关节周围组织均属于中胚层结构,对疼痛极为敏感。这类疼痛感觉部位较深,定位不准确,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痛,这种放射痛区域按原先胚胎时生骨节区域分布。

       临床所见的腰背痛分两型:一类是腰背部广泛的钝痛,起病缓慢,每当活动时加重,较长时间取一姿势时腰背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腰痛症状很少完全影响工作。另一类是腰背痛发病急骤突然,腰痛甚为严重,腰痛部痉挛,因疼痛腰部各种活动均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这种急性腰痛在发病最初几天较重,以后可逐渐减轻。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要经34周始能缓解。这两类疼痛以前者为多,后者较少。前者椎间盘纤维环尚完整,后者则纤维环多突然全部或大部破裂,髓核突出。

       (三)坐骨神经痛

       由于95%的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腰4、及腰5、骶1椎间隙,故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

       这种疼痛可发发生于腰背痛之后、之中或之先。青岛医学院附属统计骨神经痛发生在腰痛之后为52.15%,一并出现为27.27%,先于腰背痛痛为19.13%

       坐骨神经痛多为逐渐发生,开始疼痛为钝痛,逐渐加重,多呈放射痛,由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跟部或足背,少数病例可出现由下往上的放射痛,先由足、小腿外侧、大腿后外侧,而后放射至臀部。有的病人在行走时愿取前倾位,常采取腰部前屈、屈髋位,以松弛坐骨神经的紧张度,因而病人在行走时愿取前倾位,休息卧床时愿变腰、侧卧、屈髋、屈膝位(三屈位),严重的患者仅取胸膝卧位姿势睡觉。同样机理,患者主诉骑自行车较行走时疼痛轻。但一些山城如青岛地区,骑自行车需蹬上坡路,病人又全感到困难,因为用力蹬车腹压增加,可使腿痛加重。

       坐骨神经痛可在某种姿势下,因活动或腹压增加而加重,或突发出触电般的放射痛,由腰部向下肢放射。这种疼痛属于皮节源性疼痛(dermatogenous pain),分"快痛""腹痛"两型。"快痛"是在一定皮区内产生锐痛或撕裂痛,刺激后即刻引起疼痛,刺激停止疼痛立即消失。"慢痛"部位则较广泛,疼痛部位不甚明确,对刺激反应慢,疼痛消失也不完全。因而患者既有持续性痛,又有突发性加重。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后期常常腿痛重于腰背痛,此时腰骶神经根受累为主要矛盾。

       (四)下腹部或大腿前侧痛 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突出的椎间盘可以压迫腰1~腰3神经根而出现相应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痛或大腿内侧痛。

       另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突出,也可出现腹股沟区痛或下腹部疼痛。PaillasLouis报告一组300例手术患者,111例(37%)有腹股沟区痛。腰4、腰5和腰5、骶1椎间盘突出,二者出现腹股沟区痛的发生率相等。一般认为,腹股沟区外侧痛为腰4、腰5椎间盘突出,而腹股沟区内侧和会阴区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Fernstrom270例椎间盘造影中,51例出现下腹部痛、腹股沟区痛或会阴痛,并认为这种疼痛多为牵涉痛,而不是根性受压症状。LuschkaRudniger指出,窦椎神经由2/3交感神经及1/3躯体神经组成,这种疼痛是由于刺激了交感神经纤维所致。

       (五)间歇性跛行

       患者行走时,随行走距离增多,逐渐出现腰背痛或不适,同时感觉患肢疼痛麻木加重,取蹲位或卧床后,症状可逐渐消失。此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炎症反应和缺血所致。当行走时,椎医务室内受阻的椎静脉丛逐渐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因而疼痛加重。此种间歇性跛行也与椎管狭窄相似,肢体活动时脊髓血管扩张,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引起缺氧和出现症状。

       (六)肌肉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严重时,可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较多见的为腰4、腰5、骶1神经麻痹可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母长肌、伸趾长肌麻痹,表现为足下垂。腰5、骶1神经麻痹可致小腿三头肌瘫痪。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尚未遇到。肌力减弱较常见。HakeliHindmarsh统计1986例,其中伸母长肌瘫痪76例,胫前肌瘫痪70例,小腿三头肌瘫痪仅1例,股四头肌瘫痪11例。

       (七)麻木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部分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此多为腰椎间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所引起。麻木感觉区域仍按神经根受累区域分布。

       (八)马尾综合征

       中央型腰椎间隙突出症,当突然巨大突出时,常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早期表现为双侧严重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排便、排尿无力。有时坐骨神经痛可交替出现,时左进右。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表现为双下肢不全瘫痪。如不能伸趾或足下垂,同时双下肢后外侧会阴部痛觉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表现为急性尿潴留和排便不能控制。在女性患者可有假性尿失禁,男性患者则表现为阳萎。

       (九)患肢发凉

       Solecki注意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的患者患肢温度偏低,尤以足趾远端为著。检查时足背动脉仍正常。此系腰椎间盘突出刺激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所致。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曾遇1例女性腰4、腰5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主诉患肢凉,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

       (十)尾部痛

       Nicola报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尾骨痛,其主要原因为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也可因为腰椎或腰骶神经丛的解剖变异刺激神经所致。

       (十一)小腿水肿

       王全美报告了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患侧小腿水肿。作者认为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神经在受到机械性及局部无菌炎症化学性刺激时,粘连水肿,影响交感神经的传导功能,椎窦神经也可能发生异常短路,而致下肢相应的血管神经功能障碍。

       二、一般体征

       1.步态

       症状较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步态上可以和正常人没有明显区别。症状较显著者行走时姿态拘瑾,症状较重者,喜欢取身体前倾而臀部凸向一侧的姿态,且表现为跛行。

       2.脊柱外形

       正常脊柱之外形从后面观察是直的,从而面观察则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椎和腰椎为生理性前凸,胸椎和骶椎呈生理性后凸。在某些疾病的影响下,这种生理性弯曲可以加大或变小或反常,更有些疾病可呈弧形隆突或变成成角后突。

       腰椎间盘空出症由于突出物刺激神经根可引起疼痛。为了使突出物后凸的张力减小以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椎间隙的后方变宽,也有认为腰椎变平,骨盆向后旋转,松弛坐骨神经,因而在外形上出现腰椎生理性前凸变浅。在一些严重的病人,则腰生理性前凸可以完全消失甚至反常,以尽量加宽后侧间隙,使后纵韧带紧张度增加而髓核部分还纳。同时椎体后侧的黄韧带相应紧张,因而加宽了椎管的容积。

       除了脊椎生理性前凸改变之外,脊柱还可出现侧弯,以使疼痛减轻。侧弯主要发生在腰段。腰部的侧弯方向可以凸向患侧(腋部),腰椎凸向健侧,可以减轻对突出髓核神经根的压力,使神经根松弛。此外,患者的背根神经受到强烈刺激,腰段骶脊肌痉挛,也是腰椎向健侧凸的原因。相反,如果突出物在神经根经根外的外侧(肩部),则腰椎凸向患侧,这样可使神经根离开突出物而达到减轻神经根受压的程度。此规律适用于腰4、腰5椎间盘突出,而腰5、骶1椎间盘突出,仅2/3病例符合规律。部分患者的脊椎侧弯方向可以产生交替性改变。开始脊柱凸向一侧,过了一个阶段之后又变成凸向另一侧。这是由于突出物恰在神经根正前方,腰部活动时,神经根可移向突出物的内侧或移向外侧,而致侧弯交替变化。腰4、腰5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常出现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而腰5、骶1椎间盘突出多无明显的脊柱侧弯。这是由于髂腰韧带使第5腰椎的横突与髂嵴、髂骨翼及骶骨相连,而致第5腰椎难以有较大的侧屈活动度。

       3.压痛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压痛点多在有病椎间隙的棘突旁。如病变发生在腰4、腰5间隙,则在腰4、腰5棘旁有深压痛。此压痛可向同侧臀部及下肢沿坐骨神经分布区放射。

       这种棘突旁放射性压痛点在腰4、腰5椎间盘突出时是很明显的,而在部分腰4、、骶1椎间盘突出患者多不太明显。部分患者可仅有腰部压痛而无放射痛,甚至有时局部压痛也不太明显。

       4.腰部活动度

       腰部在正常情况下的活动度前屈可达90°,向后及左、右侧弯可达30°。老年人及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者的活动度可能会小一些,而体操运动员、舞蹈或杂技演员,其活动度可大大超过上述活动范围。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方向的活动度者会受不同程度的影响。腰椎向右侧侧弯时,脊柱向左侧弯曲可不受限,而向右侧弯曲则明显受限,反之亦然。脊柱的前屈、后伸活动也受限。脊柱后伸受限时疼痛更明显,这对诊断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后伸时,后方椎间隙变窄,突出物更为后突,加重了对神经根的压力,同时腰椎变直,骨盆向后旋转,可以松弛坐骨神经。绝大部分其他病因引起的腰腿痛,脊柱屈曲明显受限,并且疼痛较重,但后伸时一般影响较小,疼痛也较轻微。

       5.下肢肌肉萎缩

       下肢肌肉萎缩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坐骨神经痛使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很自然地多以健肢来负重,由于废用而患肢肌肉逐渐萎缩,二是由于神经根受压所致。神经系统上运动单位有损害时,无肌肉萎缩,而下运动单位损害时都伴有肌萎缩。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下神经单位的腰骶神经根受到损2,所以该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如胫前肌、伸母长肌、伸趾肌、腓肠肌等,皆可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

       6.感觉减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感觉可以是主观的麻木,也可以是客观的麻木,二者都有参考价值。主观麻木为患者感觉小腿外侧发麻,但用针刺小腿外侧皮肤时,其痛觉和其他部位完全一样,并无减退或消失。这是因为皮肤痛觉由几根神经重叠支配,单一的神经根损害并不一定能够查出痛觉减退区。但有时也可查到受累神经支配区确有痛觉迟钝,这就是客观麻木。另一部分患者在大腿外侧及前方相当于24腰神经的分布区痛觉亦有迟钝。这就难以用腰5或骶1神经根受压来解释。这可能是由于局部无菌性炎症扩散和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所致。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麻木感觉区则较广泛。

       7.腱反向改变

       患侧的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可以减弱或消失。膝反射减弱是因腰4神经受侵犯,多为腰3、腰4椎间盘突出所致。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于第1骶神经损害所致,故临床上出现跟腱反射改变,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特殊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殊体征,多是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牵扯或刺激椎间盘突出处的神经根,以引起根性神经痛。较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状态下向上抬举,测量被动抬高的角度并与健侧对比,此称之谓直腿抬高试验。本试验自1881Forst首次提出以来已为大家所公认。本试验对愈是下方的神经根作用愈大、阳性率也愈高(抬举角度也愈小)。此外,突出物愈大,根袖处水肿及粘连愈广泛,则抬举角度愈小。

       在正常情况下,下肢抬举可达90°以上,年龄大者,角度略下降。因此,抬举角度愈小其临床意义愈大,但必须与健侧对比;双侧者,一般以60°为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线。

       2Laseque征:有人将此征与前者合为一类,也有人主张分述之。此征阳性是在将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置于屈曲90°状态下再将膝关节伸直到180°;在此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下肢后方放射性疼痛时,则为阳性。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伸膝时使敏感的坐骨神经遭受刺激牵拉之故。

       3.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又称Bragard征,即在操作直腿抬高试验达阳性角度时(以患者诉说肢体放射痛为准),再将患肢足部向背侧侧屈曲以加重对坐骨神经的牵拉。阳性者主诉坐骨神经放射痛加剧。本试验目的主要是除外肌原性因素对直腿试验的影响。

       4.其他试验:诸如国神经或腓总神经压迫试验、下肢旋转(内旋或外旋)试验等主要用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疾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