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发病原因

2022年10月22日 28人阅读

基因遗传(90%)
  遗传性共济失调(hereditary ataxia)是一组以慢性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特征的遗传变性病;世代相传的遗传背景,共济失调表现及小脑损害为主的病理改变是三大特征。本组疾病除小脑及传导纤维受累外,常累及脊髓后柱,锥体束、脑桥核、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系统等。共济失调步态最先出现且逐渐加重,最终使患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发病机制
  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小脑,脊髓和脑干变性,故又称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根据临床特点和基因定位分为SCA1~21种亚型。
  SCAs基因突变改变蛋白的性质,使之无法被正常加工,异常加工的片断与一种参与非溶酶体降解的缺陷蛋白泛素(ubiquitin)结合,共同以蛋白酶体(protease)的复合体形式转运至核内,推测这种核内蛋白聚集可影响细胞核的功能,每种SCA亚型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有不同的大小和基因突变部位,例如,SCA1基因位于染色体6q22-23,基因组跨度450Kb,cDNA长11Kb,含9个外显子,编码81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1蛋白,该蛋白位于细胞核,CAG突变位于8号外显子,扩增拷贝数为40~83,正常人为6~38,SCA3(MJD)是我国最常见的SCA亚型,基因位于14q24.3-32,至少含4个外显子,编码9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taxia-3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CAG突变位于4号外显子,扩增拷贝数为61~89,正常人为12~41。
  尽管SCA有共同的基因突变机制,导致各亚型临床表现雷同,但仍有差异,如有的伴眼肌麻痹,有的伴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理损害部位和程度也不相同,提示除了多聚谷氨酰胺毒性作用外,其他因素可能也参与发病。
  SCA共同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脑,脑干和脊髓变性和萎缩,但各亚型也有其特点,如SCA1主要是小脑,脑干的神经元丢失,脊髓小脑束和后索受损,很少累及黑质,基底核及脊髓前角细胞;SCA2以下橄榄核,脑桥,小脑损害为重;SCA3主要损害脑桥和脊髓小脑束;SCA7的特征是视网膜神经细胞变性。
  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FRDA)基因产物frataxin蛋白存在于脊髓,骨骼肌,心脏及肝脏等细胞线粒体内膜,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而发病,重复扩增愈多,发病年龄愈早,肉眼可见脊髓变细,胸段明显;镜下显示后索,脊髓小脑束和皮质脊髓束变性,后根神经节和Clarke柱神经元丢失,周围神经胶质增生,脑干,小脑和大脑受累较轻,心脏因心肌肥厚而扩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