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老便秘,7招教你润肠通便!
2017年08月14日 1338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便秘,为什么呢?
1长期高血糖
由于高血糖使体内缺水,大肠水分减少,引起大便干结,大便困难。此外,长期高血糖可导致代谢紊乱,蛋白质呈负平衡,以致腹肌张力不足,排便无力。
2胃肠动力下降
糖尿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抑制胃肠蠕动,若支配大肠的神经病变可使大肠排空减慢而致便秘。
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在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由于氧化应激使细胞凋亡增加导致结肠肠神经元减少,从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抗氧化剂对防治糖尿病胃肠运动障碍有重要作用。
3胃肠激素紊乱
胃肠激素按其作用可分为兴奋型胃肠激素如胃动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抑制性激素如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等。
长期高血糖可致胃肠激素紊乱。当抑制性胃肠激素作用强于兴奋型胃肠激素时,胃肠收缩受影响,引起胃肠动力低下,排空时间延长,易导致便秘的发生。
4直肠肛门功能障碍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使患者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肛门蠕动减弱,大便难以排出。
此外,它还可使患者直肠感觉功能下降,从而产生便秘。其发病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导致支配直肠肛门括约肌的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失衡而致肛门括约肌张力增加。
5肠道菌群失调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免疫下降和慢性炎症,如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IL-6等细胞因子升高等。糖尿病患者的上述生理和病理改变可以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易导致便秘。糖尿病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是由于肠运输时间延迟所致。
6饮食、药物以及精神心理因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进食量少,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易出现便秘。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也是引起便秘的原因之一。
糖尿病是内分泌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迁延,病人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紧张、忧郁等。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引起排便肌肉不协调运动,导致便秘。
7缺乏锻炼
糖尿病病人常伴发肢体麻木、感觉迟钝、视力下降,甚至脑梗死,造成肢体偏瘫等,尤其是老年体弱患者不能下床活动或活动减少,可致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
那么,怎么治疗?
便秘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有类似“上火”的表现,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甚至烦躁焦虑,还可导致痔疮、肛裂、增加肛周感染等。而上述的症状往往可以导致血糖更不易控制。那治疗不仅仅要控制血糖,还要想办法通便。
治疗上采用“釜底抽薪”,可做到事半功倍。(釜底抽薪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多患者自行长期服用通便药(如番泻叶等),而出现依赖性。其后的治疗往往非常棘手。所以我们一定要针对其便秘的原因及症状,采取标本兼治。
控制好血糖
可减少或延缓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运动
锻炼有助于增强肠蠕动,可以揉腹,每日做收腹提肛运动,提高排便能力,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饮食
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少量多餐,控制体重,禁食辛辣食品和戒酒;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
药物治疗
应用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等对糖尿病神经病变行辅助治疗。胃肠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片可增加肠蠕动,从而增加患者排便频率。糖尿病患者即使伴有多发性神经病,莫沙必利也增加肠道频率,并能改善血糖。有些中药如四磨汤、麻仁丸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益生菌
便秘病人常常缺乏双歧杆菌,补充微生态制剂后,不仅调节了肠道菌群,而且可以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有利排便。
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通过治疗者与患者的相互作用关系,治疗患者的心理、情绪、认知行为等问题。对由焦虑、抑郁引起的便秘应用心理辅导、心理疗法和精神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中、重度的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因素或障碍的表现,应予以认知治疗,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理治疗方法。它可以明显改善便秘患者的排便困难、粪便太硬、便意减少等症状,并使患者学会正确的排便动作,从而有效治疗便秘。
外科治疗:对严重顽固性便秘上述所有治疗均无效者,若为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型便秘、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