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

2018年07月23日 468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外耳道异物

耳朵结构

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因小儿喜将小物体塞入耳内,成人亦可发生,多为挖耳或外伤时遗留小物体或小虫侵入等。异物种类可分为动物性(如昆虫等)、植物性(如谷粒、豆类、小果核等),及非生物性(石子、铁屑、玻璃珠等)3类。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顾东升

疾病名称

  外耳道异物

疾病概述

  外耳道异物是指异物不慎进入外耳道所致损伤性疾病。
  病因:
  (1)非生物体异物进入外耳道 (2)医源性 (3)生物性异物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小而无刺激性,未及鼓膜的异物,则多无自觉症状。
  (2)较大异物可引起听力障碍、耳鸣、耳痛、反射性咳嗽等,触及鼓膜可发生头晕。
  (3)尖锐性异物进入可使患者发生难以忍受的疼痛、耳鸣,甚至损伤鼓膜而出血。
  家庭应急处理:
  (1)一旦外耳道有异物进入时,要镇静,不要慌张。
  (2)如为昆虫进入时,可先滴入香油或酒精、乙醚、氯仿等可使昆虫瘫痪、死亡,然后用夹子取出或用水冲出。
  (3)如为豆类、花生仁等异物进入时,可先滴入95%酒精,使之缩小,然后钩出或掏出。
  (4)如系泥块不便取出时,可用温开水或温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中耳炎鼓膜穿孔者不宜冲洗,可用棉花棍头之纤维扫出,或用挖耳、小匙小心挖出。
  (5)扁形和棒形状异物可用耳镊夹出。
  (6)圆形质硬异物可用耵聍钩经异物周围空隙绕过异物的深处钩出,切忌将异物推入深处。
  (7)异物取出后应消毒换药,直至伤口愈合,同时适当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疾病分类

  耳鼻喉科

症状体征

  小而无刺激性的非生物性异物可长期存留于外耳道而不引起症状。一般异物愈大,愈接近鼓膜,症状愈不明显。活昆虫等动物性异物可爬行骚动,引起剧烈耳痛楚和噪声,甚至可使病人惊恐不安。如在鼓膜处活动,或可引起眩晕及耳鸣,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如遇税膨胀、阻塞外耳道,可引起而闷膨感,而痛及听力间,并可继发外耳道炎,有些锐利坚硬的异物可损伤鼓膜,有些异物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疾病病因

  多为挖耳或外商时遗留小物体或小虫侵入等。

病理生理

  多为挖耳或外商时遗留小物体或小虫侵入等。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治疗方案

  根据异物性质,形状和位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取出方法。异物位置未越过外耳道峡部、未塞紧外耳道者,可用耵聍钩直接钩出。或者用外耳道冲洗法冲出。活动性昆虫类异物,先用氯仿、油类、酒精或杀虫剂等滴入耳内。或用浸有乙醚的棉球塞置于外耳道数分钟,将昆虫麻醉或杀死后用镊子去除或冲洗排出。被水泡胀后的豆类异物,先用95%究竟滴耳,使其脱水收缩后,在行取出。如异物较大。且于外耳道深部嵌顿较紧者,须于局麻或全身麻醉下行耳内或耳后切口。必要只还须凿除部分骨性外耳道后壁,以取出异物。幼儿患者宜在短暂全麻下取出异物。以免因术中不合作造成损伤或将异物推向深处。外耳道有继发感染者,应先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取异物,或取出异物后积极治疗外耳道炎。

用药安全

  1、多见于儿童;
  2、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预防:
  1)教育小儿不要将细小的物体放入耳内; 
  2)戒除挖耳习惯,以防异物残留耳道; 
  3)野外露宿时,加强防护,以防昆虫入耳; 
  4)消灭蟑螂,以防睡眠时进入耳内; 
  5)异物一旦入耳,应及时到医院取出。

预防措施

  1要常教育孩子不要把小东西向耳朵里乱塞
  2成人必须戒掉用火柴杆及牙签之类掏挖耳朵
  3有了异物之后 立即到医院里由医生取出
  4取出异物之后的耳道要注意保持其干燥与洁净
 
百度百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