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精湛 护佑生命(下)| 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李鲁萍团队
2020年11月13日 8238人阅读
☛ 医术精湛 护佑生命(上)| 记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李鲁萍团队
前文中大家了解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9楼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两项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的技术:纤支镜检查治疗和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相关情况。那么,李鲁萍主任领衔的医疗团队还有哪些治疗手段呢?请接着往下看:
技术三、PDT 经皮气切微创手术打开“生命之门”
一听到“气管切开”,大家马上会意识到患者病情之危重。没错,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对危重症患者实施的常用抢救措施之一,对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减少误吸、增加通气有效性、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和进行机械通气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堪称为生命垂危的患者打开一道“生命之门”。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有不少气管切开的患者,如重型颅脑损伤、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患者多需要行气管切开术,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环节。近期,一项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开始在科室临床广泛运用。
▲ 开展经皮气管切开术(PDT)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李鲁萍主任介绍,与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手术相比,PDT主要有以下的优点:
● 可在床旁进行操作,尤其是危重病人的床旁操作;
● 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无需逐层切开、止血、确认解剖关系,特别是处理甲状腺峡部;
● 安全简便、成功率高、感染少;
● 避免了危重病人经喉插管造成的不适及远期并发症;
[ 病例 ]
67岁的患者于先生(化名)为脑干梗塞昏迷患者,短期内清醒的可能性小,因呼吸不畅应给予气管插管。最初与家属沟通气管切开时,家属因担心手术意外而犹豫不决。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经反复沟通,将微创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优点和风险充分告知后,家属最终同意进行PDT手术。手术顺利完成,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技术四、掌握使用时机 助患者尽快自主呼吸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多少了解到呼吸机及其作用。
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里多数危重患者而言,呼吸机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呼吸机并非“万能”。
李鲁萍主任解析到,长时间依赖或过度使用呼吸机,会导致患者呼吸肌麻痹、乏力以及肺泡容量下降,造成肺功能下降。此外,当长期借助呼吸机进行呼吸,患者会产生依赖症状,如呼吸驱动力不足、意识模糊、心律失常等,甚至可能带来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
呼吸机的撤离时机和过程至今仍是重症医学科一个重要而又颇多争议的临床问题。“一般来讲,当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好转后,应尽快开始撤机。延迟撤机将增加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过早撤机又可能导致撤机失败,增加再插管率和病死率。”李鲁萍主任进一步解释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气道管理又一项特色技术,李鲁萍团队在有效纠正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原因的同时,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从保持呼吸中枢驱动力,改善外周呼吸肌肌力和耐力,降低呼吸前、后负荷等多个环节入手,循序渐进,积极地为尽快撤机创造条件。待时机成熟,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呼吸机撤机,使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
[ 病例 ]
▲ 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李鲁萍竖起大拇指
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患者刘先生(化名),因疾病导致呼吸肌抑制,长期靠呼吸机维持。转入科室后经系统治疗,并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克服恐惧,提升信心。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呼吸肌功能锻炼结合穴位注射,使患者一步步从摆脱呼吸机自主呼吸,到能够床头坐起再到行走自如,最后成功封闭切开的气管。经转入神经内科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后,顺利出院。
重症监护病房被视为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这里的病患大多命悬一线;重症监护病房又被视作离“生的希望”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时刻演绎着“生命奇迹”。
▲ 李鲁萍团队
李鲁萍和她的医护团队每天直面生死,却从不曾放弃过任何一位患者。他们时刻铭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工匠”精神不断钻研重症医学领域相关治疗技术。李鲁萍主任与科室团队成员查峰等在《上海医药》2018年第九期中就曾联合发表了题为《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引流治疗脑卒中后重度肺部感染284例报道》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同行好评。
▲ 李鲁萍主任团队刊发的署名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