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整形外科的起源

2020年04月23日 923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编者按:我国现代整形外科开端有2个标志性事件,1929年倪葆春先生在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St.Luck′s医院)开设整形外科门诊,这是中国在医学院校建立的第一个整形外科机构;1948年美国医生韦伯斯特在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办了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整形外科学习班,学习班的成员成为我国各地整形外科的创始人。本刊特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现任主任亓发芝教授对当时的历史进行考证并撰写此文,以纪念我们的先行者。


我国现代整形外科从最初19世纪末中西学者陆续试探、摸索,后以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及改革开放等为契机,各地整形外科逐步成立,到21世纪蓬勃发展。近代整形外科是一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


一、 倪葆春是中国现代整形外科的最早开拓者


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在我国陆续开展了各类现代整形外科医疗实践,近代中国19世纪末,国外来华的医学传教士开展了唇裂修复术[1]。1925年倪葆春(1899~1997年)(图1)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师从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约翰.大卫斯,1927年回国,先后任圣约翰大学代理校长、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1929年在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St.Luck′s医院)开设整形外科门诊,任整形外科主任,同时兼任上海医学院解剖学和整形外科学的教学,中山医院是当时上海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和外科学院。倪葆春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沈克非外科学》中撰写了“整形外科”章节。根据现在能查阅的资料,倪葆春是中国现代整形外科的最早开拓者,在医学院校建立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学科的第一人,是我国现代整形外科学之父[2]。倪葆春的夫人王淑贞教授是现在上海红房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国后的第一任院长。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医学院和第一所综合性大型医院,开启了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大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中山医院作为我国整形外科发展初始阶段的摇篮,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韦伯斯特与上海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学习班


美国医生韦伯斯特(图2)是著名的整形外科学家[3],曾在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办了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整形外科学习班,学习班的成员成为我国各地整形外科的创始人,如学习班成员张涤生院士创办了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整形外科,后又创建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科;宋儒耀教授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后独立成为北京整形外科医院;朱洪荫教授创办了北医三院外形科;汪良能教授创办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韦伯斯特开办的学习班为中国播撒下整形外科的种子,而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作为摇篮地为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韦伯斯特生平


Jerome Pierce Webster(杰罗姆·皮尔斯·韦伯斯特,简称韦伯斯特)1888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阿什兰[4],父亲是当地一所学校的校长兼牧师(Rev. Lorin Webster,简称老韦伯斯特)。1910年韦伯斯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学习。在医学院期间,他有幸遇到了2位名师,霍尔斯特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 1852~1922年)和戴维斯(John Staige Davis, 1872~1946年)。霍尔斯特德是美国现代外科之父,他借鉴德国的经验,制定外科住院医师制度,促进了外科临床教育的正规化与体系化。戴维斯是第一位完全投身于整形外科事业的美国医生,他于 1919年出版了《整形外科:原则和实践》(Plastic Surgery: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这是美国第一本整形外科学教材。


韦伯斯特在美国学术界颇有影响。他与戴维斯共同推动了整形外科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的建立。他是美国整形外科医师协会的主席(1941年)和美国整形外科委员会的 15位创建者之一,被誉为“美国整形外科教育之父”。韦伯斯特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整形外科学上,也表现在医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中。他喜欢收集医学古籍,将毕生收藏的书籍全部捐献给哥伦比亚大学,建立韦伯斯特整形外科图书馆(http://library.cpmc.columbia.edu/hsl/archives/findingaids/websterpapers.htm.)。这是世界上关于整形外科发展史最全面的图书馆。1973年韦伯斯特获得纽约医学科学院学院奖章,1974年11月14日,韦伯斯特因心肌梗塞在纽约去世,享年86岁。


(二)北京协和医院的住院医师


1921年洛氏基金会(Rockefeller Foundation)资助韦伯斯特前往新成立的北京协和医院担任住院医师[2]。在协和医院期间,韦伯斯特协助泰勒按照霍普金斯医院的模式建立了住院医师制度[5],为中国外科医生的培养确立了很高的标准。林必锦和吴阶平认为“韦伯斯特为建立住院医师制度做出了贡献”[6]。此外,在协和医学院器械修造处的协助下,韦伯斯特还成功研制了肠端端吻合术所需的器械。


在协和医院期间,韦伯斯特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了整形外科的临床实践,在给霍尔斯特德的另外一封信中,泰勒谈到了韦伯斯特如何娴熟地为1例唇裂患者实施修复手术[4]。1925年已升任外科副教授的韦伯斯特离开中国,前往欧洲游学。


(三)1948年上海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学习班


1. 学习班的基本情况


1948年时任美国整形外科委员会主席的韦伯斯特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第一个整形外科学习班(以下简称学习班)。学习班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和美国医药助华局(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 ABMAC)共同资助,原计划为8周,从1948年10月1日至12月26日,后因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事问题以及上海的局势日益混乱,缩减为6周[2]。学习班从全国选拔学员13人,年龄从29岁到42岁,有讲师也有教授。上课的地点在国立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民强、汪凯熙担任助手[7]。韦伯斯特为学习班的教学做了精心地设计和安排,8周的课程里包括讲座、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他还带来了与整形外科相关的影像资料和幻灯片。学习班结束后,每一位学员还将领到一套手术器械和若干专业书籍[8]。当时中山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朱民强参加了学习班,协助韦伯斯特的教学以及与中山医院的协调等事项。朱民强是1944届上海医学院毕业生,后随韦伯斯特赴美国,自己开设诊所,在美国从事整形外科。王快雄是第一年住院医师,吴肇光是实习医师,1950年吴肇光教授在纽约与朱民强见面并在朱民强家中就宿,中山医院最早的两台电刀就是这个学习班结束后留下的。张涤生院士评价“这个学习班是撒向全中国的一把整形外科种子”[9]。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山医院的这颗种子随韦伯斯特去了美国,直到1981年孙以鲁、黎冠瑜夫妇从北京整形外科医院下放的江西调入上海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才正式成立,孙以鲁教授1989年去了加拿大。


当时这样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还专门为此发表了社论称赞韦伯斯特,许多学员在建立中国整形外科临床科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表1)。



学习班结束后,汪良能在韦伯斯特的帮助下于1949年2月赴美专攻整形外科[10]。1948年12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副部长杭立武给韦伯斯特寄去感谢信。信中说到“我谨代表教育部向你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为推动整形外科学作为一门新的医学分支学科在这个国家的建立做出的宝贵贡献,您已经为它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图3~6)。




2.学习班的影响


由于该学习班在中国整形外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近年出版的中文文献中有不少的相关记载,但这些记载主要为学员的回忆,或其他整形外科医生的转述,但因年代久远[11-15],在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方面有不少模糊之处。学习班成员中朱洪荫、汪良能、张涤生是学界公认的中国整形外科学的其中三位开创者。1949年9月朱洪荫(协和1943届毕业生)在北京大学医院(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创建成形外科,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的前身。汪良能于1954年回国,1955年4月创建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张涤生于1961年5月建立上海广慈医院整形外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这三位学习班的学员,分别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宋儒耀于1942年由政府资助前往美国学习整形外科,1948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正是由于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蕴育整形外科发展的环境,因此终经宋儒耀的不懈努力于1957年建立了整形外科医院。至此朱洪荫、汪良能、宋儒耀和张涤生他们开创的这四家整形外科单位,“可以说是中国整形外科最早建立的机构”。所以张涤生院士才有此评价“这个学习班是撒向全中国的一把整形外科种子”[11]。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整形外科技术通过上海整形外科学习班的开设得以传播到中国并生根发芽。当然,这只是这一技术传入中国的路径中的其中一条。既有从西洋向中华主动传播者,亦有从中华向西洋积极学习者。倪葆春、张先林、汪凯熙和宋儒耀就是后一条传播路径的代表。仅仅6周的学习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更多的应该是增长见识、启发思想的过程。回顾韦伯斯特在中国的经历,应该肯定韦伯斯特为中国医学事业,特别是整形外科事业做出的贡献。他协助建立了正规的外科住院医师制度,引入现代整形外科技术,帮助中国培养整形外科医生,撒下了中国整形外科发展的种子。他不仅在美国整形外科建制化过程中举足轻重,而且在中国的整形外科发展史上颇有贡献。学习班以后,中国整形外科的临床科室首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立起来,为中国整形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曾有学员在给韦伯斯特的信中这样写道“You may not be able to see any result of your effort now, but you have sown the seed and only time will tell”(或许你并不能亲眼见到你努力的成果,但是你已经播下了种子,时间会证明一切的)。这大概就是对韦伯斯特在中国整形外科史上所起作用的最好诠释。


我国现代整形外科的建立与进步,与我国近代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最初零零星星的尝试摸索,学习班的星星之火,到后来各地整形外科的建立发展,整形外科从医人员和就医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关学会、专著、杂志的诞生也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如今我国整形外科的分支,如显微外科、美容外科、修复再造外科,均已列国际先进水平,我国为国际整形外科学进步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国整形外科发展历史是每一个相关从业人员都必须了解的内容,我们只有熟悉历史,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整形外科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任。


利益声明:本文作者与论文刊登的内容无利益关系。



志谢:感谢北京孔繁祜教授、宋业光教授接受口述采访,感谢张涤生院士对学习班细节的补充,感谢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的李维老师、整形外科医院图书馆的杨静老师在查找资料方面提供的帮助,感谢哥伦比亚大学的陈穆郎帮助拍摄韦伯斯特整形外科图书馆的档案资料。感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肇光教授、王快雄教授接受采访,感谢孙以鲁教授、高德安教授、刘捷医生接受采访。该文在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成形外科主任李东教授提供原文的基础上增加部分采访内容修改完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办副主任杨震医师提供了学习班的图片资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