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简介
2014年12月02日 789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颈椎病系指因颈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和食管等组织,并引起症状或体征者。
颈椎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骨的椎体、两个关节突关节、两个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或钩突)和椎间盘构成。上颈椎C1、C2;下颈椎C3-7
早期:颈椎间盘退变→蛋白多糖和水分丢失→纤维环变性→髓核突出(多向后方突出)
同时导致椎体和终板反应性修复→软骨下骨硬化和骨赘 ;椎间盘高度↓→颈椎不 稳→成纤维细胞 ↑→机化、骨化→钩突关节骨赘(在C5-6,C4-5,C6-7多见);关节突关节异常负载→软骨退变→创伤性关节炎→颈项痛、运动受限;韧带松驰→颈椎失稳→韧带增生、肥厚→椎管和椎间孔容积↓
影像学检查:虽然很重要,但必须结合临床,否则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颈椎X线平片:颈椎正侧位;前屈后伸位;双斜位片;环枢椎张口位。
MRI或CT平扫+三维重建
颈椎病的分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等
1.神经根型:占60-70%,C5/6、C6/7多见
由于颈椎退变,致压物压迫脊神经根或被动牵拉产生神经根性症状;因窦椎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出现颈项痛;颈4、5,颈5、6和颈6、7最常见;臂丛牵拉、压颈试验出现阳性,表现为诱发根性疼痛。与周围神经嵌压综合征鉴别:局部的骨性和纤维性嵌压神经的因素,而神经根型颈椎病致压因素为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钩椎关节增生等,影像学分析以及EMG可以确定。
2.脊髓型:占颈椎病的10%~15% ,颈椎病诸型中症状最严重型。锥体束在脊髓内的排列由内及外,依次为发至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依据脊髓受压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之症状。 通常分为三型:
中央型(上肢症状为主型):锥体束深部邻近中央管处先被累及
周围型(下肢症状为主型):锥体束先受累
前中央血管型(四肢症状型):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
临床表现有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双足踩棉花感等,后期出现尿频或排尿、排便困难等;检查时有感觉障碍平面,肌力减退,四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而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鉴别诊断: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年龄多系40岁左右,而脊髓型颈椎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常以肌无力改变为主要症状,一般无感觉障碍;肌萎缩以手内在肌明显,并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出现肩部和颈部肌肉萎缩,而颈椎病罕有肩部肌肉萎缩;胸锁乳突肌和舌肌特征性表现,EMG示胸锁乳突肌和舌肌出现自发电位。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系脊髓慢性退行性变,脊髓内空洞形成,白质减少,胶质增生;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常出现感觉分离现象,呈痛、温觉消失,触觉及深感觉存在;因关节神经营养障碍,无疼痛感觉,出现关节骨质破碎脱落,关节活动范围扩大或异常运动的神经性、创伤性关节炎称之为Charcot关节;MRI示脊髓内与脑脊液相同的异常信号区。
椎体肿瘤
3.椎动脉型:特征是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
机械性压迫或节段性→椎动脉遭受压迫或刺激→椎动脉狭窄、折曲或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临床表现: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或耳聋、视力障碍、发音不清、突发性眩晕、猝倒;椎动脉周围大量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植物神经症状,心慌、心悸、心律紊乱、胃肠功能减退
鉴别诊断:排除梅尼尔(Meniere)综合征、 眼肌疾患所表现相似症状。
4.交感型:中年妇女为多,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有关。症状多,客观体征少。
临床表现:颈项痛,头痛头晕;面部或躯干麻木发凉,痛觉迟钝;易出汗或无汗,心悸、心动过速、过缓、不齐;耳鸣、听力↓视力↓或眼部胀痛,干涩或流泪;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
鉴别:除外心血管疾病
5.食管受压型:增生骨赘压迫食管
6.混合型:两种以上压迫同时存在
颈椎病的治疗
1.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多数采用保守治疗:局部制动、牵引、理疗、活血通络等改善循环,减轻水肿,消除炎症;
2.脊髓型多采用手术治疗:前路(单节段)或后路(多节段)椎管扩大减压、内固定,因为压迫与不稳定是颈椎病两个不可或缺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