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懿博士说肺癌(六〇一)黄帝内经关于肺肿瘤该不该治的启...

2020年12月22日 713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这两周的门诊上,看了两个拿片子替父母咨询的患者家属,都是因为体检发现了肺部的病变,巧的是,这两个患者的肺部病变都是肺结节,直径也相差无几,大概在2.5cm左右,只不过是所在肺叶位置不同,一个在左上肺叶,一个在右下肺叶,通过仔细阅片,这两位患者的肺部结节形态不好,有着典型的恶性表现,首先考虑是肺癌,需要住院进行系统检查,如果其他部位没有问题,身体状态允许,需要进行手术切除,但很巧合的是这两位家属的态度也很一致,就是认为目前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手术又不能保证零风险,既然那样,还不如不管它的好,这样可以么?当然不可以,既然考虑像是肺癌,虽然没有症状,也需要治疗,不能以有没有症状来作为是否进行治疗的出发点,这在我的之前患教短文中写过好几篇类似观点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读一下。经过我的解释下,他们同意回家后再和其他家属商议下再做决定。不过看这意思,治疗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这两天看《黄帝内经》,又看到那段经典的话,觉得古人的智慧还是很高,其中对疾病治疗的理念即使放在现代也都不落后,联想这两位患者,我觉得很值得和大家解读分享一下,这段话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说的是,有智慧的人不治疗已经形成的病,而是治疗还没有形成的病,不治理已经形成的混乱,而是应该在混乱形成前就治理好。如果病形成了再治疗,混乱出现了再治理,就好像渴了才去挖井,和人打架时才去用金属铸造锥子,不是太晚了么?这段话被很多专业的医生进行引用,包括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也包括我们临床医学的各个学科,大家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解读这段话。从我们肺癌治疗角度来说,这段话做的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就是在肺癌治疗中,我们应该在症状出现之前,发现了异常就应该去治疗,而不应该在症状出来后再去治疗,那样就比较晚了,治疗效果也不好。

文中的“病”在肺癌中,指的是诸如咳血,胸痛,憋气,胸疼等症状。我们老祖宗所言和我们现在说的肺癌要早诊,早治,效果好的理念是非常的一致,他说的那两个比喻也是很生动易懂的,我们生活在现代处于知识大爆发年代的人,思想不会还不如两三千年前的先人吧?
除了这两个病例外,这段时间也有很多朋友和我探讨关于中医方面的治疗问题,也谈到了《黄帝内经》,今天正好有机会多谈谈这部著作,如果有读过这本著作的朋友,就会知道,这是一本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书中是黄帝与多位大臣讨论医学问题的内容。这本书何时写成的争议很大,但比较一致的是,别看里面都是黄帝和大臣们的对话讨论,但没有多少人认为这真的是写成于黄帝那个年代。而是认为借黄帝之口来讨论医学问题。具体写成黄帝内经的时间,有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理论依据是在这部著作中,从语言,词汇习惯和社会背景,有着这个时期的影子,因此认为写在这个年代。但从司马迁的《史记》角度来分析,以上的观点觉得还是有些经不住推敲,理由是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了好几位著名的医家,包括我们熟悉的扁鹊,仓公等,唯独没有提到《黄帝内经》,这样一部史诗级的著作如果在史记之前成书的话,大家都觉得司马迁不可能不提到它,因此认为它写成的年代应该在公元前99年以后,因为《史记》就是写成于公元前99年,《黄帝内经》第一次被提及是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者班固是根据《七略》删减而成,《七略》成书在公元前26年,因此《黄帝内经》应该在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26年也就是西汉时期写成的。《黄帝内经》有十八卷,分为《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共八十一篇,文章开始提到的那段话就出自《素问》。《黄帝内经》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很多理念现在来看都不过时,并且通过我们今人的解读,依然闪耀着光彩。
愿我们集中西古今各方面的医学理念和经验,为肺癌患者奉献自己的力量,让他们争取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不断努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