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

2019年01月11日 851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遗尿症俗称尿床,指5岁以上小儿入睡后仍有不自主排尿,遗尿频率≥1~3次/月。本病常见于男孩,男女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
大部分遗尿症患者长大后可以自愈。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遗尿症可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单纯性和复杂性。自幼遗尿并持续存在者,且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病变,称为原发性遗尿,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源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单纯性遗尿仅有夜间尿床,白天无症状,不伴有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复杂性遗尿指除夜间遗尿外,白天伴有下尿路症状,常继发于泌尿系统或神经系统病症。

病因
原发性遗尿的主要病因可有下列几种:①大脑皮层发育延迟:不能抑制脊髓排尿中枢,在睡眠后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将尿液排出;②睡眠过深:未能在入睡后膀胱膨胀时立即醒来;③心理因素:如患儿心理上认为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失去照顾,患儿脾气常较古怪、怕羞、孤独、胆小、不合群;④遗传因素:患儿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较高的遗尿症发病率。

检查
1.病史
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源性膀胱。
  
2.体检
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尿培养。
  
4.X线检查
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
  
5.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诊断
诊断原发性遗尿的原则主要为排除继发性遗尿的各种病因,必须排除各种躯体疾病,如泌尿系感染和畸形(尿道口狭窄、尿道下裂)、阴性脊柱裂、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发育迟滞等。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①尿失禁:其尿液自遗,不分寐寤,不论昼夜,出而不禁,在小儿多为先天发育不全一线脑病后遗症的患儿。②神经性尿频:其特点是在白天尿急尿频,入睡后尿频消失,与遗尿迥然有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白天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等情绪或行为,照顾到患者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要正确处理好引起遗尿的精神因素,通过病史了解导致遗尿的精神诱因及可能存在的心理矛盾,对于可以解决的精神刺激因素,应尽快予以解决。对原来已经发生或现实客观存在主观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要着重耐心地对患儿进行教育,解释,以消除精神紧张,以免引起情绪不安。晚饭后避免饮水,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

2.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1数到10,然后再把尿排尽,这样能训练并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2)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有尿意时,让他忍住尿,每次忍尿不超过10分钟,每天训练1~2次,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从而减少夜间排尿的次数。
(3)定时训练在以往晚间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半小时用闹钟结合人为叫醒,让其在室内来回走动,或者用冷水洗脸,使在神志清醒状态下把尿排尽,目的也是有助于建立条件反射。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尿床,督促孩子自己排空残余尿、擦干局部、更换内裤及干床处理。

3.药物治疗
(1)三环类杭抗抑郁药 丙咪嗪适用于觉醒障碍型。
(2)抗胆碱能药物 奥昔布宁别名尿多灵,或托特罗定,适用于昼夜尿频型。
(3)麻黄素可用于混合型。
(4)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别名弥凝,适用于夜间多尿型。

联合应用阿米替林、去氨加压素和奥昔布宁是目前认为治疗顽固性混合型遗尿症有效的三联药物。优点是有效率与下述的SNM疗法接近,缺点是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并且停药后易复发。以上药物属于处方用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为抗抑郁症药,所示剂量为成人用量,小儿应以每公斤体重进行计算。
4.物理疗法
可采用闹钟定时促醒、针灸、按摩等方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