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不愿接电话、害怕聚会,你到底是不是“社恐”?
2019年01月21日 61828人阅读
社恐”就像一个粗暴的标签,成为一种身份的认同,自称“社恐”的患者们在网上相互倾诉、报团取暖。但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心理医学科王玥医生说,真正的“社恐”是比较严重的“恐怖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
社交恐惧症,在恐惧什么?
人际交往,本来就如同吃饭喝水睡觉一样自然简单,但就是有些人,对此深感焦虑、恐惧。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内向、矫情、loser……他们不是,他们只是病人。
社交恐惧症到底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不想聚会、不想见人,就说自己有了社交恐惧症,但这些“社交恐惧症”更像一种标签,和“二次元”、“宅男宅女”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上,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是这么说的:
——你十分渴望去到对其他人来说轻而易举的社交场合,但这对你来说无比需要勇气。
——你甚至恐惧与身边亲近之人交谈,即使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
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恐惧性神经症中的一种,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这种社交恐惧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交往和个人发展。
社交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与他人交往、和陌生人谈话、在他人注视下做事情、于公众场合说话等等,都会有类似下面的表现:
1. 在社交时极度害羞,感到局促不安、尴尬、笨拙,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
2. 不敢在人们的注视下操作、书写、进食;
3. 害怕与人近距离地相处,更害怕参加以自己为中心的活动;
4. 不敢当众演讲,不敢与重要人物谈话,动不动就脸红;
5. 有的患者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害怕并回避与别人的视线相遇。
他们并没有牵连观念,对周围现实的判断并无错误。只是不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感反应和回避行为,并因而苦恼。患者恐惧的对象可以是生人,也可以是熟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属、配偶。
是什么“造就”了社交恐惧症?
总有人不理解:很自然的社交,为什么就有人会恐惧、会焦虑呢?
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原因有哪些?
社交恐惧症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任何一个发病的人,在经过对病史的调查分析后都会发现其真正的发病背景:家族、性格、教养环境和方式、童年创伤、成长经历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类成因:
1、生理原因。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2、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3、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
4、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5、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都应该对“自己”(本我、自我、超我)有充分的了解。
6、性格原因。性格本身就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害怕和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别人会看出自己的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
哪些人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
1、内向者。内向的人往往安静、内省、不喜欢接触人;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产生焦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与人交往时,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正常适应。
2、敏感者。敏感的人常感到别人看出他(她)紧张不自然,从别人的眼光中看出别人对他(她)厌恶、憎恨或别人也不自然了,不愿与他(她)继续交谈,因此就更加紧张害怕。
3、自卑者。自卑的人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内心恐惧,怕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
4、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自己在所有人面前、在任何场合、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完美无缺,得到别人的称赞。但人无完人,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反复的自我挫败,因而见人就紧张害怕。
如何走出“社交恐惧症”的困境?
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最渴望的就是走出恐惧;对于正常的人,则是希望远离社交恐惧症。
治疗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一般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其他替代性治疗进行。
心理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根据患者的个性化特征,可选用精神分析、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药物治疗可辅助进行,严格来说并无一种消除恐惧情绪的药物,但部分抗抑郁焦虑药和β受体阻滞剂对恐惧症的躯体症状效果很好,能减轻或消除自主神经反应、降低警醒水平、改善不良情绪。
社交恐惧症相对来说是后天形成的,社交能力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社交技巧,以扩大社交面,另一方面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发展,才可能进行人际交往。因此,社交恐惧实际上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在这样那样的阻碍,个人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才导致了习惯性的社交恐怖,从而形成社交恐惧症,影响着正常的学习与生活。所以不断健全人格才是彻底战胜社交恐惧的关键。
预防社交恐惧症
恐惧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但并不完全是消极有害的,它跟机体的痛觉一样具有自我防卫的作用。精神的恐惧和紧张便是一种很自然的代偿反应,因为它能调动体内各种因素,使机体处于一个高度警醒水平的戒备状态——应激状态,即战斗或逃跑(fight or flight)反应,以应付可能来自周围环境的突然袭击。
恐惧症很多是与童年的心理发育有关的,因此从小就要注意培养儿童健康的行为模式,一方面教育其正视困难并设法解决困难,不回避、不拖延;另一方面要理解孩子们的恐惧,不要冷酷地加以斥责,因为恐惧也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过于鲁莽、胆大包天,什么也不怕,未必是健全人格的特征。在了解与保护的基础上,支持鼓励孩子们去接受各种考验,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培养坚韧、顽强、沉着、豁达、泰然、勇于面对现实的性格,这对预防恐惧症是颇有裨益的。
专家观点
现实生活中,社交恐惧症患者并不少。在美国,社交恐惧在人群中占12%-13%,即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中国,情况并不容乐观。从日常的门诊业务中已不难看出,社交恐惧症所占的比例,几乎占心理疾病的10-20%,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如果以年龄划分,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心理障碍中的首发疾病。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是此症的高发群体。
现实中,社交恐惧症的就诊率很低。很多患者不选择就医的原因各式各样,或许是因为对精神疾病的耻辱感,或许是对疾病的认知缺失。但是,社交恐惧症对社交的障碍是持续存在的,很少能自然缓解,对患者成长发育可能带来较大影响,所以希望社交恐惧症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