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018年07月22日 449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多数是由急性中耳炎化脓性炎症病程超过6-8周时,病变侵及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造成不可逆损伤。常合并有慢性乳突炎。本病是耳科常见疾病之一,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临床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罹患者多是青壮年,40岁以后很少发生。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邓泽海
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见的致病菌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革兰阴性杆菌较多,可有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无芽孢厌氧菌的感染或混合感染逐渐多见。本病常见的诱因有:
1、急性期延误治疗和用药不当等。
2、乳突发育不良,病变发生后很难消散。
3、继发于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和肺炎等,中耳粘膜急性坏死,炎症侵及鼓窦乳突,尤其是继发于耐药性较大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治疗非常困难。
4、鼻、咽部慢性疾病和鼻窦炎、扁桃体炎及增殖体肥大等,炎性分泌物易于进入咽鼓管内,而且病变妨碍了咽口引流。
5、慢性周身疾病如贫血、糖尿病、肺结核和肾炎等,机体抵抗力减弱。
6、患有过敏性疾病,如上呼吸道粘膜变态反应性水肿、渗出,累及咽鼓管和中耳。
7、上鼓室发生胆脂瘤、听骨坏死或鼓室外侧壁破坏。
病理改变
一、根据病变轻重和危险程度分为三型。
1、单纯型亦称咽鼓管鼓室型,最多见,病变主要局限于鼓室内。正常咽鼓管及前鼓室由纤毛柱状上皮覆盖,内含腺体,后鼓室、鼓窦及乳突为立方形上皮,鼓室内听骨、肌肉、韧带及神经等均由粘膜包围,形成很多皱折及浅袋,一般粘膜感染发炎,如果治疗及时,鼓膜穿孔,引流通畅,炎症可很快治愈。否则,浅袋病变扩大,粘膜病变成为不可逆性,流脓虽不多,但长期流脓不止,或干愈后不久又反复流脓。乳突多气化良好而无恙。
2、坏死型亦称骨疡型。粘膜组织广泛破坏,听骨、鼓环、鼓窦及乳突小房均可发生出血、坏死,尤其是松弛部和后鼓室上方多发生穿孔,脓不多而臭味很大,穿孔内常能见到肉芽和息肉阻塞引流,严重听力减退,有时可有头痛和眩晕,乳突多为间质或为硬化型。
3、胆脂瘤型亦称危险型。鼓室或鼓窦内形成增生过长的上皮团块,其外包以纤维组织,内含坏死上质、角化物和胆固醇结晶。因能压迫破坏骨质,具有恶性肿瘤性质,故过去错误地称为胆脂瘤,实质上并非肿瘤。耳流脓虽不多但味奇臭,穿孔内可见有白色碎块、豆腐渣样胆脂瘤上皮团。可引起头痛、头晕,因骨质广泛破坏,易并发颅内外并发症,故称为危险性中耳炎,乳突多是硬化型。
二、中耳粘膜炎症可诱发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胆脂瘤与胆固醇肉芽肿,后者虽属胆固醇脂病(Choleatosis),但仅是一种肉芽肿,和胆脂瘤的上皮堆积团块迥然不同。二者在病因病理方面的区别要点为:
1、胆固醇肉芽肿因咽鼓管阻塞,鼓室形成负压、渗出或形成胶耳,毛细血管出血,胆固醇结晶和血铁质素析出沉着于上皮表层而形成,鼓膜显蓝色,乳突小房粘膜水肿,显微镜下典型表现为胆固醇肉芽肿,胆固醇结晶被异物巨细胞包绕,外层为纤维肉芽组织,多见于鼓室出血坏死性病变,不是胆脂瘤的前身,与胆脂瘤形成无关。
2、胆脂瘤 发生机制有二。
(1)先天性胆脂瘤很少见。系中耳内胚胎剩余上皮组织由于某种因素刺激增生过长,而形成的上皮团块。多位于上鼓室,可无中耳炎史,鼓膜完全正常,待向外扩张穿破鼓膜后,因继发感染而开始流脓。
(2)后天性胆脂瘤系化脓性中耳炎局部刺激上皮增生过度而形成,发病率占慢性中耳炎的30%,发生原因众说不一。现在多数人接受的学说,一是上皮移入论,即外耳道皮肤生发层的基底细胞具有特殊的增殖生长潜力,在中耳炎刺激下,基底细胞增生侵入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内或形成肉芽肿,同时粘膜下硬化形成新骨,团块增大,鼓膜继发穿孔。形成的上皮团块上皮角质层脱落坏死,继发感染,可析出胆固醇和多种化学腐败物质,这种物理化学性因素可致周围骨质被侵蚀破坏,暴露出周围的脑膜、神经和血管,而产生很多颅内外并发症。其破坏组织性能酷似肿瘤,故Wendt(1873年)首次命名为胆脂瘤,实质上并非肿瘤,但因沿用已久,有待以后纠正。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咽鼓管阻塞,鼓室发生负压,鼓膜松弛部内陷,或外耳道后方上皮陷入鼓窦内形成囊袋,即为胆脂瘤前期。此期可维持数年,如此期及时清除蓄积角质,可免除胆脂瘤形成。否则堆积的上皮团块一旦感染,便可破入鼓室,形成松弛部或边缘部穿孔和胆脂瘤。
临床表现
一、单纯型
1、发作与上呼吸道感染和耳内进水有关,耳流脓为间歇性。
2、分泌物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无臭味,在急性发作期脓量增多。
3、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穿孔大小及形状常不相同,可表现为中央性小孔、肾形小孔或大穿孔,但鼓膜均有残留边缘,鼓环无破坏,经穿孔可见鼓室粘膜光滑或轻度水肿,听骨链多完好或仅有部分锤骨柄坏死。
4、听力损伤一般为轻度传导性聋。
5、乳突X线检查或颞骨CT扫描显示乳突呈气化型或板障型,无骨质破坏。
二、骨疡型
1、耳持续性流粘稠脓,常有臭味,如有肉芽或息肉出血,则脓内混有血丝或耳内出血。
2、鼓膜边缘性穿孔、紧张部大穿孔或完全缺失。通过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肉芽或息肉,有蒂的息肉从穿孔脱出,可堵塞于外耳道,妨碍引流。
3、患者常有较重的传导性聋。
4、乳突X线片有边缘模糊不清的透光区。颞骨CT扫描上鼓室、鼓窦及乳突内有软组织阴影,可伴部分骨质破坏。
三、胆脂瘤型
1、长期耳流脓,脓量多少不等,有时有血丝,有特殊恶臭;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早期可无耳流脓史。
2、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后上方有边缘性穿孔,有时从穿孔处可见鼓室内有灰白色鳞屑状或豆渣样物,恶臭。少数病例可见外耳道后上骨壁缺损或塌陷,上鼓室外侧壁向外膨隆。松弛部穿孔若被一层痂皮覆盖,如不去除痂皮,可漏诊。
3、听力检查一般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由于中耳胆脂瘤或肉芽可在中断的小听骨间形成假性连接,此时听力损害可不严重。晚期波及耳蜗,引起混合性耳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4、乳突X线检查或颞骨CT扫描显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内有骨质破坏区,边缘多硬化浓密、整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
一、单纯型 清洁局部,必须清除中耳脓液后,使药液能与病变组织直接接触,以增加治疗效果,可选用滴耳药液滴耳,也可用4%硼酸酒精滴耳。
二、骨疡型 清除中耳肉芽,畅通引流,局部清洁,干燥,选用细菌敏感的滴耳要药液滴耳,如久治不愈或经X线摄片证实有骨质破坏,即应手术治疗。
三、胆脂瘤型 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
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脓液时必须用消毒器械和敷料。清洗时须仔细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