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方有难,八方支援——发现胰腺癌,该怎么办?
2023年01月25日 29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中,
胰腺癌这个名字令许多人“闻风丧胆”。
胰腺癌
发生在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胰腺位于胃的后方,深藏于人体左上腹,横贴于腹后壁的上部,由于 “地理位置”深在,当发生胰腺的肿瘤时,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只有在肿瘤较大、压迫了周围器官时,才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胰腺癌的首发症状也很具有迷惑性。比如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食欲减退等。
这些症状和许多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相似。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当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出现腹水、黄疸等较为典型的症状时,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时期。
因此,为了防范肿瘤,我们要加强对它的监测。
4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有上腹不适、体重减轻、恶心、黄疸、脂肪泻及疼痛等症状者,且胃镜、腹部B超等检查没有发现消化道疾病,应警惕胰腺疾病的可能。
同时,也建议健康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腹部彩超等影像学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重视有可疑的异常,并进一步检查诊断。
胰腺癌有没有偏好人群呢?
尽管胰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现有的研究显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主要包括吸烟、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过量饮酒和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胰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亲属患有肿瘤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也会增加。
高危人群应改变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格外注意身体的异常变化,早期识别,积极诊治。
那如果确诊了胰腺癌,
病情岂不是很严重了?
还能得到什么有效的治疗吗?
的确,胰腺癌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难度较大的肿瘤。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侵犯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最常用的是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方法。近年来,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等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单一学科治疗往往无法满足胰腺癌患者治疗的需求。由内、外、影像、病理科等组成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
针对特定的胰腺癌病人,通过讨论会的形式,汇集齐病人的全面资料,以及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综合考虑病人的疾病分期、诊疗需要、经济状况、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权衡利弊后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的诊疗决策,从而保证病人获益最大化。
近年来,多学科模式在胰腺癌的诊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在所有消化道肿瘤中,胰腺癌的预后最差,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手术切除治疗。而实施手术的患者,大多数仍会在术后出现癌症的复发、转移。
随着对胰腺癌认知的提高,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我们对胰腺癌的治疗决策也发生了许多改变。比如手术前进行新辅助系统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改变胰腺癌治疗效果差的现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