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颈部及眼部彩色多普...

2018年07月23日 469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颈部及眼部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相关性观察

薛尚才 李惠荣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就诊的53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其中经CT或MRI检查16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将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例归为研究组,其余37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采集两组病例各眼部及颈部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判断其差异性。结果 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死组(研究组)CRA、PCA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RI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死组(研究组)的颈动脉、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 (PI)等参数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眼部及颈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偏低,是引发眼部血管特别是睫状血管缺血的重要因素,腔隙性脑梗死与AION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薛尚才

关键词:AION 腔隙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 相关性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是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的急性视神经病变,以突然发生的视力下降,特征性视野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确切病因至今不明,但全身与局部因素与该病的发生明显有关,尤以其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报导极少。我们回顾了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有完整病例记录的AION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AION伴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例,对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颈部及眼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查分析,发现AION与腔隙性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AION患者53例,男31例,女22例,单眼患病者41例(77.4%),双眼患病者12例(22.6%);年龄47-79岁,平均58岁。视力从无光感到0.6;病程1个月以内者43眼,1~3个月者18眼,3~6个月9眼,6个月~1年6眼,1年以上3眼。53例患者中,高血压者21例,占39.6%,糖尿病者17例,占32.1%,15例无明显的原发病。经CT或MRI检查发现伴发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例。

二、 AION诊断依据[1]

1)视力突然下降,可伴有头痛、眼痛,有发病诱因。2)典型视野改变,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视野缺损,不以水平或垂直正中线为界。3)视盘水肿但充血不明显。4)FFA显示视盘呈低荧光或充盈迟缓。5)VEP检查示视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6)排除炎性病灶、脱髓鞘病变、遗传性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三、研究方法

  对53例AION患者,将AION伴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例归为研究组,其其余37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采集两组病例各眼部及颈部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判断其差异性。

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患者用 2 MHz探头于双侧颞窗探测颈动脉、椎动脉 (VA)。记录上述血管的收缩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 (PI)等参数。

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术(CDFL)观察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颈部血管包括颈动脉、椎动脉 (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 (PI)等参数及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循环变化,包括PCA的低PSV和低EDV,结合RI可判断脉络膜和这些血管的低灌注,从而判断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因素引起腔隙性脑梗塞对眼局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从而判断AION与腔隙性脑梗塞的相关性。

结 果

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塞组(研究组)CRA、PCA的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而其RI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塞组(研究组)的颈动脉、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 (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 (PI)等参数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数据显示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塞组(研究组)的颈部血管及眼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单纯的AION组(对照组),说明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眼部血供情况更加不良,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更易患AION。

附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眼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PSV

PI

RI

对照组

OA

19.91±9.21

1.23±0.53

0.51±0.10

CRA

9.63±4.46

1.33±0.43

0.69±0.13

PCA

7.36±5.59

1.20±0.41

1.06±0.12

研究组

OA

32.02±7.51

1.59±0.39

0.48±0.10

CRA

11.5±4.52

1.52±0.34

0.60±0.10

PCA

9.09±5.80

1.48±0.39

0.65±0.11

两组结果对照,研究组眼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参数均较比照组有明显的不良,各动脉收缩峰值速度(PSV), 搏动指数(PI)研究组明显降低,各动脉的阻力指数(RI)明显增加,各参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显著性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

附表2 研究组与对照组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PSV

EDV

PI

对照组

CCA

67.2±20.32

8.01±10.39

2.05±0.51

ICA

56.0±18.05

9.42±11.48

1.65±0.69

VA

39.7±10.32

5.82±6.59

1.67±0.59

研究组

CCA

60.3±19.19

4.74±5.55

2.32±0.69

ICA

55.3±18.80

4.54±6.64

2.02±0.68

VA

39.1±11.02

3.87±4.70

1.99±0.55

两组结果对照,研究组CCA(颈总动脉)的PS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D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CA(颈内动脉)的ED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I(血管搏动指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VA(椎动脉)的ED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PI(血管搏动指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数据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AION是一种发病急、可累及双眼,视功能损害较重的常见眼病。以视力突然减退,扇形或半侧(以上下水平为主)视野缺损和视乳头水肿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眼病[1]。本病是供养视乳头的后睫状动脉循环障碍引起视乳头的急性缺血所致,俗称眼中风,现规范称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尽管目前AION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但一些全身与局部因素在发病机制上与AION的发生密切相关[2]。对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加对病因的了解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早地诊断和治疗,能显著降低本病的致盲致残率。AION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全身性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动脉硬化:随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尤其是小动脉管壁增厚、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重者内膜增生、细胞肿胀、基质有钙质沉着、粥样硬化而引起管腔堵塞;血管调节力降低,在血压相对减低和(或)眼压相对增高的情况下,眼动脉、睫状后动脉的灌注压降低,致使视神经的有效供血灌注不足而发病。2)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的血液粘度较高,流变性下降,易发生局部小或微血管栓塞,可以使前部视神经的血液灌注量减少而发生AION。本组资料53例患者中,高血压者23例,占43.4%,糖尿病者14例,占26.4%,平均年龄58岁。AION发生的病理基础是由于筛板前或筛板后的神经纤维变性坏死所致。视盘筛板前区由睫状后短动脉和视神经周围的Zinn环供应,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狭窄或梗塞导致睫状动脉供血不足或Zinn环血循环发生异常,均可引起本病。

视野是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简捷而又经济的手段,有时甚至是病变性质的判定方法,因为视路系统从视神经、视交叉到视反射和视皮质,占据并行经了相当一部分大脑,当这些部位发生病变时,所产生的视野丢失类型常常是特异的,并因疾病部位不同而变化。视野缺损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常表现为视神经纤维束型视野改变,其大小、形状因缺血所致视神经纤维损害的数目和部位有所不同[3,4]。典型的视野改变是AION的主要特征,由于视神经供血不足,可出现与缺血部位相应的视野缺损。

眼血流动力学研究是眼科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彩色超声多谱勒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于眼科以来,其应用范围正逐渐拓宽。近十年国内已对眼老年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眼、青光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等眼底血管性疾病的CDFI研究陆续报道[5]- [9],成为眼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疗效判断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超声多谱勒技术通过对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血流参数的测量,发现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流参数均较正常下降,且睫状后短动脉的阻力指数增加。这与实验及病理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表明CDFI有助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10]- [11]。

AION是50岁以上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对AION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早期预防已成为国内外眼科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我们应用CDFI技术初步探讨了AION及AION伴发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颈部及眼血流灌注改变,认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眼部及颈部的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偏低,是引发眼部血管特别是睫状血管缺血的重要因素,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更要防止AION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更要关注眼部的血供的变化,在临床治疗方面积极采用一些针对血管因素的药物,以改善眼部血流微循环,增加血流灌注,减少血管压力,防止AION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童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见:葛坚主编,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0-331.

2王润生,吕沛霖.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0,30(11):1092.

3袁铸,王坤元,韩俊婷.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要点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11):856.

4王兰惠,魏景文,种泽龙,等.爱维治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2):97.

2003.216-217.

5赵玉红高亚林 .高频彩超观察缺血综合症患者眼血流动力学变化.眼科新进展,2008,28(8):600-601.

6欧阳小平王守境.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老年黄斑变性眼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临床眼科杂志,2002,10(1):11-12.

7贾超京.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眼科新进展,2002,22(4):277-278.

8程瑞萍秦力维 王怀禄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度近视眼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6):241-242.

9安建斌韩瑶 张彤迪. 糖尿病各期眼血流动力学的研究.眼科研究,2005,23(1):79-80.

10 余振标,张丙娴.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综合性机理.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2,1:56.

11王润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机理探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5,12:7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