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2018年08月17日 784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 PM/DM)均属于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是一组具有横纹肌慢性、非化脓性炎性病变,或伴有特征性皮肤改变的结缔组织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肌无力,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酶水平增高,特别是肌酸激酶明显增高,肌电图出现肌源性损害,组织病理提示有肌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坏死。临沂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张振春

[流行病学]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属全球性疾病,发病率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认为在0.5-8/10万之间。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2倍。

 

[病因学

      本病病因至今不明,目前认为是在某些遗传易感个体中,由免疫介导,感染与非感染环境因素所诱发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HLA-BDR3DR6DRW52在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对照人群,故患者的易感性可能是以HLA为基础的,易感者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肌炎病变。

(二)   感染因子: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可能是在某些病毒感染后诱发了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的慢性炎性过程。有关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及逆转录病毒等。另外,某些细菌及寄生虫感染也与肌炎发病有关。

(三)   免疫因素:多数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Jo-1抗体、抗RNP抗体及抗PM-Scl抗体等。另外,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肌肉和皮肤血管壁中可见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上述现象提示免疫因素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发病有关。

 

[发病机理]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横纹肌组织抗原性质改变或机体本身免疫功能异常,造成肌肉组织损害。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均在本病中发挥作用。

(一)   细胞免疫异常: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肌肉活检组织中可见炎细胞浸润,且大多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多发性肌炎的肌细胞和肌内膜下可见大量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皮肌炎患者皮下血管周围有大量B淋巴细胞浸润。以上说明细胞免疫在本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体液免疫异常: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且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升高,肌内膜和肌束膜处可见免疫球蛋白沉积。上述现象表明体液免疫在本病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病理]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浸润、肌纤维粗细不均、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和/或坏死、肌细胞再生、纤维化和肌萎缩。皮肤病变主要是小血管周围炎症,皮肤和皮下组织均有炎细胞浸润。典型肌炎的病理改变早期为肌纤维肿胀,横纹消失,肌浆透明化,肌纤维膜细胞核增多,炎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浸润。病变晚期肌纤维分离、断裂,进而肌纤维呈玻璃样、颗粒状或空泡状变性、坏死,或肌结构完全消失,代之以纤维组织。皮肌炎患者肌肉最显著的病理特点是肌束间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并有集中于肌束周围的肌纤维损伤和萎缩,肌横断面上可见肌束边缘的肌纤维直径明显变小。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大多发展缓慢,全身表现有中度或低度发热、乏力、倦怠和体重下降。

(一)   肌炎:肌肉病变是本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典型病人表现为对称性的上、下肢近端肌肉逐渐加重的肌无力。肌无力多从骨盆带和下肢肌群开始,如上楼困难、下蹲后站立困难、步态缓慢、摇摆不稳等。当累及上肢时出现握力下降、举臂困难及梳头困难。若颈肌受累,则病人平卧时头部不能抬离枕头,严重者不能翻身,坐立时头不能竖直。咽喉肌和食管肌受累时患者可出现声音嘶哑、发音含糊和吞咽困难。肌力的测定有助于对肌肉受损的程度、范围作出判断,可作为观察疾病发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临床指标。肌力一般分为6级。0级:完全瘫痪;1级:可有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移动动作;2级:肢体能在平面移动,但不能克服重力而抬起;3级:肢体可以抬离平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抵抗阻力,但肌力较弱;5级:正常肌力。

(二)   皮肤病变:皮肤病变可出现在肌肉病变之前或之后,或与肌肉病变同时出现,皮肤病变常常为皮肌炎患者的首发症状。皮疹包括:1Gottron征:表现为掌指关节、近指关节及肘关节的伸侧出现紫红色斑丘疹,顶面扁平,部分有鳞屑,久后可出现皮肤萎缩,色素减退。2、向阳性紫红斑:出现在双侧上眼睑及眼眶周围的暗紫红色水肿性斑疹,是皮肌炎的特征性皮疹。3、皮肤异色病:是指肩背部、颈前部、前胸V型区等暴露部位出现的弥漫性暗紫色斑疹,皮肤可呈局部萎缩伴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4、技工手:指患者双手外侧和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及脱屑,好似长期进行油污操作的手。5、钙化:少数患者肩、肘、大腿、膝、脊柱等部位可出现皮下钙化点或钙化斑块,钙化表面皮肤可出现溃疡和窦道。6、其他:皮肌炎患者还可出现指甲变性、指端溃疡及雷诺现象等。

(三)   关节病变:部分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可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关节受累最常见,偶见关节畸形,但X线检查并不出现骨关节的破坏。

(四)   肺部改变: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的肺部病变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病变、吸入性肺炎胸膜炎。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五)   心血管系统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心前区不适及呼吸困难。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见ST-T改变、心律失常、二尖瓣脱垂和心包积液等。

(六)   消化系统改变: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由于食道和咽部肌肉受累,可出现吞咽困难和食道反流现象,少数病人可出现消化性溃疡。

(七)   肾脏改变:本病较少累及肾脏,个别可出现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但多数肾功能正常。

(八)   其他:10~30%的患者伴发恶性肿瘤,常见的有胃癌、肺癌及乳腺癌等。另外,切除肿瘤后肌炎可得到明显缓解。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 血清肌酶:血清肌酶谱测定是本病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简便可靠,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肌酶活性高低与病情轻重有关,可作为诊断疾病和判断疗效的依据。上述肌酶中以肌酸激酶最为敏感。

2 自身抗体:约20~30%的本病患者抗核抗体阳性,其中以斑点型最常见。近年发现了一组肌炎的特异性抗体,包括1)抗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抗Jo-1EJPL-12PL-7抗体):其中抗Jo-1抗体对肌炎有一定特异性,阳性率约为20~50%。此类抗体阳性者突出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往往还伴有多关节炎、雷诺现象和技工手等症状,称为抗合成酶综合征或抗Jo-1综合征。2)抗SRP(signal-recognition particle)抗体:SRP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体,抗SRP抗体与抗氨酰tRNA合成酶抗体同属抗胞浆蛋白自身抗体,但抗原不同。抗SRP抗体阳性患者男性多见,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肌炎重、心肌受损较重、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不佳、预后较差。此抗体阳性虽对多发性肌炎更具特异性,但阳性率低(4%)。3)抗Mi-2抗体:是皮肌炎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约为21%,此抗体阳性者95%可见皮疹,但肺间质病变少见,预后较好。

(二)肌电图:是本病的诊断手段之一,90%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在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伤的改变,其特点为:1)低波幅,短程多相波;2)插入(电极)性激惹增强,表现为正锐波,自发性纤颤波;3)自发性、杂乱、高频放电。

(三)皮肤和肌肉活检:约2/3患者呈典型肌炎的病理改变,另1/3患者肌活检呈非典型变化,甚至正常。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炎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和/或坏死、肌细胞再生、纤维化和肌萎缩。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浸润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皮肤病变主要是小血管周围炎症,皮肤和皮下组织均有炎细胞浸润。另外,本病的肌肉改变往往呈灶性分布,肌纤维粗细不均是本病的又一病理特征。

 

[诊断]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目前仍采用BohanPeter1975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如下:

1  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肌无力。

2  肌活检示肌肉出现坏死、再生、炎症等变化,可伴有肌束膜的萎缩。

3  血清肌酶谱升高。

4  肌电图出现下述肌源性损害:1)低幅、短时限、多相波的运动单位电位;2)纤颤、正锐波和插入活动增加;3)自发性高频率放电。

5  皮肤改变:包括Gottron征、向阳性紫红斑、暴露部位的皮疹等。

      凡具有14者可确诊为多发性肌炎,1-4中具备3项并有皮疹可诊断为皮肌炎。

 

[鉴别诊断]

      典型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具有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酶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及肌肉活检等证据,故诊断并不困难,但症状不典型者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需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鉴别的疾病:

(一)风湿性多肌痛:

风湿性多肌痛多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肩胛带及骨盆带等近端肌群或躯干部位疼痛,可伴晨僵及关节疼痛。化验检查可出现血沉快、C反应蛋白升高。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不同的是患者肌酶谱和肌电图正常,肌活检示肌纤维正常。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于青年女性,以发热、皮疹关节炎及肾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化验检查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尤其抗Sm抗体及抗dsDNA抗体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皮疹多为面部对称性蝶型红斑,与皮肌炎的皮疹明显不同。另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肌酶谱、肌电图、肌活检多无明显异常。

(三)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所致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部分恢复,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效。本病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及斜视等。血清学检查可见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高,而肌酶谱、肌电图、肌活检无明显异常。

(四)其他: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甲亢、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某些药物中毒反应等也可引起肌炎样症状。

 

[治疗]

(一)一般治疗:患者在疾病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过度疲劳。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首选药物,强的松应用最多。强的松的起始剂量为1~1.5mg/kg/日,根据病情好转,肌酶谱改善,可逐渐减量,强的松减量应缓慢,一般每月减少的量不得多于10mg。另外治疗时间要长,常需1年以上。重症患者或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者应加用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在下述情况下可考虑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1)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2)对激素有禁忌症;(3)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减药后复发。免疫抑制剂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激素用量,减少并发症。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及硫唑嘌呤等。

其他治疗:部分患者曾试用抗疟药、环孢素A、免疫球蛋白静脉冲击、血浆置换等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

 

[预后]

      随着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正确应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本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肺受累及继发感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