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双下肢无力患者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近端无力,共济失调,走路如踩棉花。经常跌倒。失眠多梦,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步态不稳,不能直行,摇摇欲坠。“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详查此类患者多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无力。“行气阳明汤”医生组主治医师褚尊贵大夫说:“引起此组症状的原因有很多,从西医上讲,小脑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皆有其中部分或全部表现。其它一些临床罕见病,亦有类似情况。”如胸椎管狭窄症,患病开始时常为一侧或双侧下肢发麻、发凉,会逐渐发展为无力。下肢活动僵硬不便,出现跛行。约半数患者可有腰背酸痛,并可累及臀部及大腿,但多不严重。大、小便障碍及性功能障碍常见,但一般发生较晚。多数患者无外伤史。体检可见下肢不同程度的肌力减弱,行走缓慢。
又如运动神经元病中的一种: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临床也主要表现为缓慢逐渐发生的上、下肢近端无力和肌肉萎缩伴肌束纤颤,以骨盆带肌和肩胛带肌受累明显。所以,在临床上,辨明病因仍是重中之重。中医治疗疾病,历来重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但同时也包含辩病论治的内容。“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辨病根据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病状特点,以辨析诊断疾病。故辨病论治就是针对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以“行气阳明汤”接诊患者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小脑萎缩性共济失调仍占有绝对的比例。“行气阳明汤”医生组说,“脑髓空虚是小脑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肾气肾精亏虚是其基本病机”。“行气阳明汤”医生组经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不管病情如何变化,“虚”始终贯穿整个病程,是其最本质的特征。然辨病反映疾病的全过程的综合诊断,具有相对稳定性。辨证论治又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诊断,针对该阶段的诊断,确定治疗。具有相对的灵活性。
“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小脑萎缩性共济失调其病机多为痰浊内阻证,肝脾肾亏虚证,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辨证虽有肝风症、肝肾两虚症、脾虚症的偏重不同。但反应到每个病人则三者往往相互兼夹,很难区分为单一的证型。所以,“行气阳明汤”医生组采用辨证与辩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了萎缩这一主要环节,遣方治疗,应用“行气阳明汤”治疗小脑萎缩性共济失调,取得了一定疗效。针对小脑萎缩性共济失调,“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在率先提出“欲取阳明应先和营卫”的同时,又对其做了补充,提出治痿当分阶段以“和营卫、取阳明、调虚实”之法。“行气阳明汤”医生组历经多年潜心钻研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痿证的不同的方案,并把每一套方案科学地运用于临床,反复比较。以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痿证患者的症状,如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言语不利、行走困难易跌等症状,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此,我们温馨提示大家:治病重要的是要选对医生,选对疗法。由于每个人的病情有所不同,所以,治疗方案不可能千篇一律。
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整体治疗的概念,需要纯熟地运用中医理论辩证论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中医上的痿证,包括了现代西医界定的“小脑萎缩”、“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肌营养不良”、“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等相关疾病,相对其它疾病,即便是很多医生,对痿证也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治疗了。所以,希望来京就医的患者,多提高警惕,上当受骗事小,耽误了病情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