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
2018年11月26日
921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不足或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和低比重尿。全日尿量一般在4升以上,严重者在10升以上。尿崩症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又分为原因不明(原发性)性和继发性(继发于颅内肿瘤、炎症、创伤、手术)尿崩症。临床表现病人的症状基本相同。继发性病人常有基本疾病的表现,如头疼、头晕、视力减退、视野缺损、肥胖、性功能低下等。根据多饮多尿、低比重尿的特点可以做出初步诊断。还应作进一步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以明确病因诊断。病人尿相对密度(比重)常在1.006以下,血浆渗透压增高,尿渗透压明显降低。通过测定血浆抗利尿激素水平(血管加压素)和禁水加压素试验可以区分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并且与精神性烦渴相鉴别。另外,对于中枢性尿崩症的病人,均应行下丘脑垂体磁共振成像检查,寻找颅内肿瘤及其他病变,寻找可能病因诊断,即使起病时没有发现异常,今后还应每年复查一次磁共振成像检查。治疗治疗原则主要是3个方面:补充抗利激素疗效肯定,常用药物有:长效尿崩停、1-脱氦-8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加压素鼻喷剂。轻症者可选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氯磺丙脲、酰胺咪嗪。肾性尿崩症对加压素治疗没有反应,只能选择其他药物治疗。如果由于颅内疾病,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如果发现肿瘤,应及时考虑手术或放射治疗。应用长效尿崩停、1-脱氨右旋-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治疗时应根据尿量调整剂量,切不可使用过量,以免引起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