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紧箍咒”,舒解偏头痛

2021年04月11日 964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生活中经常说的“头痛病”是不是都是偏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过。一般感冒发热等炎症反应就会引起头痛。大多数头痛是由于颅内外组织结构中的痛觉神经末梢受到某种刺激引起。对疼痛敏感的颅内组织主要有:硬脑膜、血管、部分颅神经根。与头痛相关的神经介质及调节物质有:5-羟色胺神经肽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β内啡肽、儿茶酚胺、前列腺素。不是所有头痛都是偏头痛。除偏头痛外,常见的头痛类型还有: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还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炎,颅内压改变等因素引起的头痛、缺氧、眼压增高、屈光不正等引起的头痛。由于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一种令病人和医生都会感到“头痛”的病症。

2、偏头痛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疾病?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其年患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超过1/2的患者的头痛会影响工作或学习。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偏头痛还是脑卒中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偏头痛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高于无偏头痛者。尤其是有先兆偏头痛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更高。此外,偏头痛还可以导致亚临床的脑白质病变,偏头痛者后循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升高。偏头痛的反复发作还可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主要为言语能力的下降。偏头痛还可与多种疾病共患,如癫痫、抑郁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女性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出现抑郁以及抑郁伴发焦虑的比例较无先兆偏头痛者高。所以,偏头痛目前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重视。

3、偏头痛有哪些临床表现?
偏头痛发作一般可分为四期,即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但并非所有患者或所有发作均具有上述四期。同一患者也可有不同类型的偏头痛发作。
(一)前驱期头痛发作前,患者可有容易激惹、疲乏、活动减少、食欲减退、反复哈欠及颈部发硬等不适症状,但常被患者忽略。(二)先兆期先兆指头痛发作之前出现的一些异常表现。如眼前出现闪光性暗点。有些患者可能仅有暗点,而无闪光。其次是感觉先兆,表现为以面部和上肢为主的针刺感、麻木感或蚁行感。先兆通常持续5-30分钟,一般不超过60分钟。(三)头痛期约60%的头痛发作以单侧为主,也可左右交替发生。约40%为双侧头痛。头痛多位于颞部,也可位于前额、枕部或枕下部。偏头痛的头痛具有一定的特征,程度多为中至重度,性质多样但以搏动性最具特点。头痛常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行走、登楼、咳嗽或打喷嚏等简单活动均可加重头痛,故患者多喜卧床休息。偏头痛发作时,常伴有食欲下降,约2/3的患者伴有恶心,重者呕吐。头痛发作时还可表现为对光线、声音和气味敏感,怕光怕声音,喜欢黑暗、安静的环境。其他较为少见的表现有头晕、直立性低血压、易怒、言语表达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四)恢复期头痛在持续4-72小时的发作后,大多也可自行缓解,但患者还可有疲乏、筋疲力尽、易怒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头皮触痛、抑郁或其他不适。

4、偏头痛常见有哪些诱发因素?
内分泌因素:月经来潮、排卵、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等。饮食因素:饮酒、富含亚硝酸的肉类、巧克力、奶酪,饮食不规律。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烦恼、抑郁。环境因素:强光、闪烁等视觉刺激、气味、天气变化、高海拔。睡眠相关因素:睡眠不足、睡眠过多药物作用硝酸甘油、西洛他唑、利血平、胼苯达嗪、雷尼替丁等药物或可诱发。其他因素:疲劳、强体力劳动、受风寒等。

5、头痛如何诊断,一般需要做哪些检查?
头痛的诊断过程中,病史的询问非常重要。有些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癫痫性头痛和癔病性头痛,往往可以依据病史作出诊断。一般要询问头痛的起病方式;头痛的时间;头痛的部位;头痛的性质;头痛的程度;诱发和加重因素;头痛的伴发症状;既往病史等。
头痛常见的可选择的辅助检查:血常规;头颅CT或MRI;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经颅超声多普勒(TCD)

6、偏头痛如何治疗?
非特异性药物包括:①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及其复方制剂;②巴比妥类镇静药;③可待因、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及曲马多。阿斯匹林,前列腺素抑制剂。600mg,每日2次。长期用可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布洛芬:治疗偏头痛以口服为主。口服:1次200~400mg。双氯芬酸50-100mg,口服。3、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镇静剂可促使镇静、入睡,促进头痛消失。因镇静剂有成瘾性,故仅适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故不予常规推荐。
特异性药物:(1)曲坦类药物:曲坦类药物为5-羟色胺1B/lD受体激动剂,能特异地控制偏头痛的头痛。目前国内有舒马曲坦、佐米曲坦和利扎曲坦。(2)麦角胺制剂,抑制血小板摄取5-HT,防止血液中5-HT降低。麦角胺咖啡因片,发作初期服用2片,每日不超过6片。药物使用应在头痛的早期足量使用,延迟使用可使疗效下降、头痛复发及不良反应的比例增高。为预防药物过度应用性头痛,单纯非甾体抗炎药制剂不能超过15天/月,麦角碱类、曲坦类、非甾体抗炎药复合制剂则不超过10天/月。
目前应用于偏头痛预防性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8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癫痫剂、抗抑郁剂、非甾体抗炎药及其他种类的药物。

7、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脑风”等范畴,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以来,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地认同,针对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也有所开展。头痛一症,首见于《内经》。金元时期,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外感头痛分为:风寒、风热、风湿头痛三大类。内伤头痛分型有:肝阳上亢、气虚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六大类。中医有句很经典的话,“巅顶之痛,唯风可到”。头为诸阳之会,而风为阴邪,易袭阳位。根据头痛部位之不同,中医又分阳明头痛、厥阴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等。历代诸多医家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大多归之为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进而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风袭脑络,痰浊阻滞,瘀血阻络而起病。
在经络辨证上,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内伤是由于肝郁肝火伤及阴络,肾阴肾精亏虚导致脑海失养,脾失健运致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而致病。临床以风寒入络和肝阳化风为最多见,故本人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为治则,研制了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协定方“清宁护首汤”,经十余年临床应用经验有效。解除了不少偏头痛患者“头痛不已”的顽疾。
针灸治疗在辨证论治、辨经取穴的原则上,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两者兼用,耳针、腕踝针、灵活运用,具有一定的疗效。针灸治疗偏头痛,一般应在疼痛发作之初、痛势未甚时及时治疗,效果往往更佳。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应根据病情制订治疗计划,按疗程治疗。推拿对偏头痛有一定疗效。头面部和颈项部的不同穴位推拿按摩常常可以缓解疼痛。
中医综合治疗,依据中医经络学说,循经取穴,发挥中医传统优势开展了刮痧、艾灸、点穴、离子导入和蒸熏法等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刮痧:刮痧疗法能迅速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变经脉的缺氧状态,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前额疼痛病在胃经,头顶疼痛病在肝经,两侧疼痛对应的是胆经,应付这几种疼痛,用刮痧治疗可谓适得其所。用刮痧板(宽齿的梳子也行)在疼痛的部位反复梳理,直到感觉到头皮发热。头部梳理完毕,再用刮痧板刮拭脚背,脚背上有三条经络,大拇指侧是肝经,中间是胃经,小指侧是胆经,用刮痧板在脚背刮5-10分钟,起到疏风通络之功。
(2)艾灸:(1)取穴:风池、天柱。(2)灸法:温和负;点燃艾条的一端,沿督脉、患侧足太阳膀胱经、怎便4足少阳胆经走行方向,距皮肤约20cm,往返熏灸,以使患者局部有温热和舒适感为度。施灸时间15~20min。雀啄灸:温和灸之后,重点在风池、天柱、阿是穴等穴位行雀啄灸,每穴扣5mh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

(3)手指点穴:
按揉五个穴位缓解偏头痛
揉捏风池穴。风池穴位于颈后两侧枕骨下方,发际的两边大筋外侧凹陷处。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额,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置于风池穴揉捏半分钟,以局部酸胀为佳。

按揉百会穴。百会穴位于两耳尖连线与前后正中线交点。用拇指按压百会穴半分钟,先顺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1分钟,以酸胀感向头部四周发散为佳。

按揉头维穴。头维穴位于头前侧,在两侧额角发际向上约1指宽处。用两手拇指同时顺时针方向按揉头维穴约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1分钟,以酸胀感向整个前头部和两侧发散为佳。

按揉角孙穴。角孙穴位于耳尖直上,与发际交点处。用拇指或中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头两侧的角孙穴约1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再按揉1分钟,以头部向两侧感到酸胀为佳。

按揉率谷穴。率谷穴位于两耳尖直上2横指宽处。用拇指或中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头两侧的率谷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再按揉约2分钟,以头部两侧感到酸胀为佳。

8、生活起居中如何防范偏头痛发作?
首先须控制头痛诱因,包括饮食、睡眠、运动及心理因素,避免易加重头痛的食物及药物,包括咖啡因、酒精、烟草。评估患者急性期药物的使用情况,对药物过量性头痛患者首先减少使用相应的药物。偏头痛可由某些食物和药物诱发,食物包括酪胺的奶酪、含亚硝酸盐防腐剂的肉类和腌制食品、含苯乙胺的巧克力、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味精),红酒及葡萄酒等。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和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等。另外一些环境和精神因素如紧张、过劳、情绪激动、睡眠过度或过少、月经、强光也可诱发。应避免吹风着凉,保持充足睡眠和情绪开朗,劳逸结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