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术中风险如何降低?

2018年12月28日 808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以说是颅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患者的福音,用最小的创口,最有效的方法控制和治疗疾病症状,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这也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心声。

  那么,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如何降低风险?

  1、明确诊断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开始多起于上下眼睑,逐渐向面颊扩展至面部一侧所有疾肉,重者可累及颈部疾肉。本病进展缓慢,一般不能自愈。多中年起病,极少数为双侧先后发作。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大多为单侧,表现为撕裂样、触电样、针剌样、刀割样或烧灼样。多存在板击点,位于上下唇、鼻翼、鼻唇沟、颊部或口角,可由咀嚼、进食、刷牙、洗脸等诱发,部分患者可有间歇期,时间数周至数年不等。

  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痛相对少见,发作性疼痛仅局限在一侧舌根、扁桃体、咽部、下颌角,吞咽、咀嚼、说话、打哈欠均可诱发。

  如果明确诊断为原发性患者,有责任血管与神经压迫的,通过药物等控制症状已经无效的患者,是有手术治疗指征的。

  2、降低风险的三重保险

  影响其风险的因素除术者的手术技术外,应用先进的设备保障手术疗效避免并发症发生,就是术前相关各影像学检查和术中电生理监测。

  核磁共振薄层扫描可以清晰的找到责任血管与神经是否产生骑跨现象,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因,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条件。

  而术中电生理监测就像一个身份认证系统,手术中在对可疑的“责任”血管进行减压操作时,监测系统实时观察面肌痉挛患者异常波的情况,一旦“责任”血管找到了,监测系统就会立即发现,这样很容易找到血管,并充分进行减压。而且减少了过度寻找血管的过程,极大的减少了对相关神经的骚扰,也就减少了像听力损失、面瘫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属于功能性手术,尽可能多的保留患者的功能是术者的责任。手术技术为前提的“三重保险”,即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电生理监测使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与3D打印技术,此技术利用多模态影像数据配准融合和三维重建的方法构血管神经结构,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同神经及脑干的关系,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常规的术前颅神经显像检查,临床医生可获得有效的信息往往欠缺较多,多模态技术可以让术者更直观的、准确的对有无神经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部位及特点做出判断,对手术策略制定及术中寻找责任血管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术中寻找责任血管的手术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同时打印3D模型,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0